封建衙門上的“三字經”同樣富含智慧
勤補拙
白居易在《自到郡齋題二十四韻》中有這樣的句子:“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薄白尽闭?,有蠢、笨之意也,即便是自謙,通常也是指資質不夠高,能力不夠強而言。
客觀地說,這些先天的東西往往很難改變,但是,卻并非毫無辦法死路一條,通過后天努力也是一樣可以彌補的,這個有效途徑就是勤奮。古人對此就一再告誡:“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薄扒凇眲t不怠,“勤”則不廢,“勤”則不窮,“勤”則必成。否則,哪怕再聰明,再能干,只要被“惰”字所俘虜,則一生必懈,必敗無疑。滿清政權是從朱明王朝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他們為什么會有那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堂堂的一頭中央大象,竟讓一個邊地螞蟻給打敗,其根由并非這個龐然大物是紙糊的道具,而是自萬歷皇帝后期開始,朝政就長期無人打理了,大臣們你們看著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愛卿,對得起自己的工資就是大大的好官,日積月累,百弊叢生,終至千瘡百孔,大廈傾覆。所以,清初的皇帝們個個都是勤于政務的拼命三郎,特別是雍正皇帝,他平均每天批閱的奏章都有1萬多字,而且是端端正正、工工整整的楷體。滿天星斗時,他已經坐在朝堂上等候,然后便是沒完沒了的會議、接見、籌劃,直到夜深人靜萬家酣眠時,他還在燈下做那永遠也做不完的功課。據考證,他的睡眠時間每天不過三四個小時。他的勤政效果是顯著的,不僅使清初的統治基礎進一步鞏固,也使康熙晚年倦政遺留下的各種弊端得到有效解決,同時,也使這個新生政權日益煥發勃勃生機,短短的13年,為后來乾隆時期走向全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無數正反兩方面事例,都清清楚楚地說明了這樣一個淺顯樸素但卻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那就是,只要能勤,即可補拙、補缺、補陋,補先天之不足,創造令人驚奇和贊嘆的人間奇跡??h丞正廳上的“勤補拙”匾額,即是這些的注腳和詮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