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慎勤
“清慎勤”,這是衙門三堂上的橫匾所書。
“清”即清廉,“慎”即謹慎,“勤”即勤勉。此3字由來已久。西晉時,晉武帝司馬炎對臣下語重心長地做了這樣的闡釋:“為官者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宋人呂本中進一步引申曰:“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明人《功過格輯要》又有新的發揮:“操持不外‘清、慎、勤’三字。清者大節,慎者無誤,勤則能理,舍此三言,其亦何能為政哉?”
區區3個字,字面并不艱深,但通過先賢們的論述,可知他們對此理解得有多么透,推崇得又有多么高。因為有了“清”,便會有“明”,心明眼亮、明察秋毫、明鏡高懸、明辨是非、深明大義、旗幟鮮明等就全都跟著來了;有了“清”,便會有“正”,公正無私、堂堂正正、一身正氣、剛正不阿、正大光明等也會隨之跟進;有了“清”,也自然會有清心、清醒、清廉、清平、清天,等等。
有了“慎”,就會有所敬,有所畏。就如曾國藩所言的“仰畏天命,俯畏人言”,群處慎口,獨處慎心;就會慎思明辨、慎終如始、慎行如薄、慎權如淵、慎終追遠、謙虛謹慎。
有了“勤”,就會有勤奮、勤勞、勤勉、勤政、勤儉、勤苦等等。心勤就會多智,腦勤就會多思,眼勤就會多看,耳勤就會博聞,口勤就會不失,腿勤就會多功,手勤就會多成。天道酬勤,萬古不易。
“清慎勤”3字,歷代都有良臣賢吏以生命釋之,最為典型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論“清”:他這樣自陳于后主劉禪,“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論“慎”:“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這個聯語,形象道出諸葛亮是個無可挑剔的謹慎標桿。論“勤”:他一輩子事必躬親,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3個字的出色表現,讓他幾乎成為千古完人,他也理所當然地贏得了世世代代無論是在朝還是民間的一致贊譽和敬仰。
“清”者,官之本;“慎”者,官之要;“勤”者,官之基。有“清”則氣正和諧,有“慎”則承平恒久,有“勤”則成事有望。“清慎勤”真乃為人、為官終身佑護之寶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