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韓信的大軍攻打趙國。趙軍的統帥陳余不聽謀士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被韓信用“背水陣”打得大敗,陳余被殺,李左車被俘。
韓信一向仰慕李左車的才能,便親自為他松綁,并且給予上座。韓信十分恭敬地請教說:“向北攻打燕國,向東邊討伐齊,如何才會成功呢?”李左車很羞愧地說:“敗軍之將,何足言勇?亡國之士,不可圖存!我一個俘虜哪有資格談論軍國大事呢?”韓信說:“先生可知,當初百里奚在虞國當謀士,而虞國被晉國滅亡;后來他輔佐秦國,秦國卻稱霸天下。百里奚依舊還是百里奚,所不同的是國君是否對他信任,能不能聽進他的建議。如今陳余的失敗,是因為他不肯聽取您的意見。他若聽從,我現在早已是您的階下囚了?,F在我是至誠地向您求教,萬望先生不要推辭。”
李左車終于被韓信的至誠所感動。于是他說:“我聽說: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難免會有一次錯誤;愚蠢的人考慮一千次,也可能有一次是對的。(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我的建議也未必都正確,只不過貢獻一點愚忠而已,謹供將軍參考。”
接下來,李左車就建議韓信“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不要以自己的疲憊之師攻打燕國牢固的城池,而是按兵不動休養生息,同時大造聲勢,以武力威懾迫使燕國投降,然后再如此降伏齊國。韓信依從李左車的計策,燕國和齊國果然望風歸降。韓信從此為劉邦掃平了北方。
根據史料,這句話是由《晏子春秋》中的“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演變而來。
【智慧小語】
“自信”與“自負”,“謙遜”與“優柔”,“謹慎”與“膽怯”,“勇敢”與“莽撞”……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而人生的成敗就在于這“心術的毫厘之辨”,這也是人生智慧中最微妙最難以言傳的地方,也是最能考驗一個人的悟性和福氣的地方。
也許只有達到了“無所得、亦無所失”的無我境界,傲然游舞于滾滾紅塵之間,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智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