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0月24日訊(通訊員 冀偉)為傳播非遺知識、普及民俗文化,進一步增強福州市中小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福州市文新局、福州市群眾藝術館、福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多年來積極圍繞“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為主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建立機制,以點帶面,大力開展“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示范基地”和“保護傳承示范校”創建活動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是弘揚我市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重要工作。早在2010年,中共福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福州市教育局、福州市文化局就聯合發出《關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的通知》。為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長效機制,2014年,我市出臺了《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示范基地評選及管理暫行辦法》。辦法中規定,各基地如有在學校開展培訓或傳統師徒傳授技藝的,可優先認定,以此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類學校的傳播和研究工作。2014年6月,我市公布了首批“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示范基地”,福州市藝術學校(閩劇、評話、伬藝傳承)、福州市華僑小學(香店拳傳承)、臺江區第四中心小學(茶亭十番音樂傳承)、臺江區第三中心小學(疍民漁歌傳承)、臺江實驗小學(閩劇傳承)、福州市老年大學(茶亭十番音樂傳承)等6所學校和福州市傳承軟木畫有限公司等19個單位或機構獲此殊榮。同時,通過前期摸底調查,對多年來已有非遺項目入駐的學校進行總結并推廣經驗,目前,全市共有82所中小學校被市教育局、市文新局聯合授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范校”稱號,涌現出如福州教育學院附中(福州方言)、臺江第四中心小學(茶亭十番)、臺江實驗小學(評話、伬藝)和晉安鱔溪小學(閩劇)等一批特色學校。
豐富內容,以送促建,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我市先后組織舉辦了一系列規模較大、覆蓋面廣、層次較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努力打造品牌性活動,不斷拓展和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一是利用各種渠道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通過校園網、廣播站、宣傳欄、黑板報、閱報欄、編印宣傳冊、社團活動等校園文化載體,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知識及傳統文化藝術特點和傳承情況。二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公益活動。定期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及學者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定期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進校園、進課堂進行技藝傳授;不定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覽;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表演藝術進校園專場演出。
今年,為響應省委文明辦關于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校園行”活動的號召,以該項目為契機,結合我市堅持九年的“藝術扶貧”工程,進一步加強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青少年中的宣傳普及工作,市非遺中心積極配合進行了網上預約工作,現共有七縣市共15所中小學預約成功,市非遺中心將于10月29日——12月24日期間分別在各個預約學校中開展形式為“非遺攝影展、非遺知識講座、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授藝”等的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校園里的孩子能零距離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喚起對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儲備后備人才。
創新形式,以學興教,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學校教育教學相融合
與新課程實施相結合,有計劃地把如茶亭十番、閩劇、花燈制作技藝等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編入鄉土教材,進學校、進課堂,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上的基礎性作用,從小培養青少年愛福州、愛家鄉的情感。福州市藝術學校是一所培養閩劇、評話、伬藝、傳統音樂、民族舞蹈專業人才的中專院校,該校現有閩劇表演、閩劇音樂、舞蹈、十番音樂等5個班級,已連續6年向社會輸送非遺專業人才。該校與中國戲劇學院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共同培養具有大學本科學歷與學士學位的閩劇藝術高級專業人才,推進閩劇表演、聲腔藝術等方面傳承與創新的研究。
通過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熱愛、關注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通過學生的多角度、廣泛性的參與, 能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發揮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宣傳力度,全面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形成人人知、愛、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局面。(福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局供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13晉江永和玉溪小學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 2014-09-30沙縣:開展“蒲公英行動”進校園活動
- 2014-09-30順昌青年檢察官志愿者送法進校園宣講安全知識
- 2014-09-25榕首輛流動圖書車首進校園 發放少兒圖書1000冊
- 2014-09-22柘榮縣開展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進校園(課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