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露瑩正帶領著弟妹們玩游戲。
閩東日報訊 寧靜、平淡,是山村恒久的氣質。在這片不大的天地間,留守兒童們度過了簡單卻又不同尋常的暑假。做家務、干農活、照顧弟妹、以山水為趣……有別于城里孩子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這些“留守”的孩子在稻花香里敘說著別樣童年。
漠漠水田,白鷺悠游;山風輕拂,青禾成浪。農村夏景,四時之明麗。7月30日,記者走進福鼎市管陽鎮西陽村的橋頭自然村,在盛夏的一派清新中,見到剛從稻田玩耍歸來的留守兒童吳綺雯。
稚嫩的臉龐上滿是點點汗珠,微卷的頭發略顯凌亂,裸露在外的皮膚黑紅不一,腳上的紅色拖鞋粘滿泥漿,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正新奇地打量著來人。10歲的吳綺雯,在山野間成長的孩子,天真純樸,透著自然之朝氣。見記者盯著她的臟腳丫,吳綺雯抿了抿嘴,有些羞澀地說:“剛剛不小心踩到田里了。”而在一旁的奶奶接口說:“我們兩老天天都要下地干農活,就任她到處跑。只叮囑不能去溪邊,其它也無心力管教。”
“我孫女5歲就沒了爸爸。她媽媽又遠走多年,對她不聞不問。這些年全由我們兩老撫養她。”交談中,小綺雯年已逾古稀的爺爺不時流露出凄涼、憐惜的神色。在他眼里,年紀尚小的吳綺雯已十分聽話懂事。洗鞋子、洗自己的衣服,做些簡單的家務、剝茶針,每天從學校走1.5公里的路回家……她從不讓爺爺奶奶過分操心。
即便比一般孩子懂事,但吳綺雯仍有著孩子愛玩的天性。但對她而言,在村里的暑假生活頗顯得“無聊”。冷清的小村子,僅剩未遷走的幾戶人家,左鄰右舍沒有同齡的孩子。她要找人玩,需走過一段長長的田埂,穿過一座木廊橋,再走一段曲折的小石子路,抵達溪對岸的另一個自然村。那里,有3名和她年紀相仿的孩子,是她“好不容易”找著的玩伴。除此之外,她只得在綿延的稻田中找樂趣。
“撿田螺、挖泥鰍、摘野花,夏天比較好玩。如果是冬天,可以玩冰,但是奶奶不讓。”吳綺雯歪著腦袋,與記者分享她的田園之樂。而提及父母,懵懂的吳綺雯只平淡地說:“我想爸爸,但是不想媽媽。”
相較于有些孤獨的吳綺雯,蕉城區赤溪鎮爐田村的留守兒童黃露瑩卻有著忙碌的暑假生活。一戶人家、兩位老人、8名留守兒童。生活在這么一個“龐大”的留守之家里,16歲的黃露瑩無法恣意揮灑青春,她必須為年邁的爺爺奶奶分擔生活的擔子。
到黃露瑩家中時,她正“掙錢”歸來。“農歷七月十五快到了。村里有些人家會請人折祭祀用的‘元寶’,一袋1000個,7元。這些天,我都在忙這事。”黃露瑩臉帶笑意地說。除了折“元寶”,黃露瑩的“掙錢之道”還有采茶青、剝茶針等,一天能增加10多元錢的收入。這點錢對于許多人而言或許并不算什么,但黃露瑩已格外滿足。她說,父輩皆外出務工,便將孩子集中寄養在爺爺奶奶家,她是年紀最大的,年紀最小的弟弟才4歲。即使有生活費,兩位老人的生活壓力仍舊不小。“我是姐姐,要幫著爺爺奶奶照顧7個弟妹,還要分擔家務。在家的時間已不多,能掙點錢也好。”
當被問及父母外出務工多年,是否常回來看看時,黃露瑩始終帶笑的臉有了松動,不多時便紅了眼眶。“我已經兩年沒見到他們了。有時候我想他們,給他們打電話,很多時候因為忙都沒接。今年我初中畢業,他們也只是問了有沒有考上。”說到此,黃露瑩的淚水不斷落下,“我知道在外打拼不容易,但也希望他們有空能回來看看。”
盛夏山村,“留守”的暑假生活,并不無憂,并不多彩。這些孩子因遠離父母而少了一份關愛,也因著特別的家庭環境而多了一分成熟。留守,瞻望,別樣的童年,別樣的成長軌跡。(記者蘇晶晶 通訊員 李加進 實習生 韓瑤瑤 文/圖)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7-28南安市免費暑期班為留守兒童提供暑期文化服務
- 2014-07-23霞浦留守兒童有了“暑期輔導員”
- 2014-07-21邵武市農家書屋成為留守兒童的“精神樂園”
- 2014-07-21讓鄉村少年宮成為留守兒童的另一個家
- 2014-07-21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