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人口約20萬,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錫伯族自治縣,現有錫伯族人口2萬人。
關于錫伯族的族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錫伯族源于古代的鮮卑,居住在綽爾河、嫩江、松花江一帶的鮮卑人就是錫伯族的先民;另一種認為,錫伯是地名,清代輿圖將海拉爾迤南的室韋山一帶泛稱為“錫伯”,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因而得名。
錫伯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語言,跟蒲語很接近。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新疆的錫伯族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哈薩克語。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當地漢、滿族基本相同。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會在門口用紅線掛上一副小弓箭,長到五六歲就開始學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
早期的錫伯族人世代以狩獵、捕魚為業,察爾查爾以種水稻為主經營農業,牧業也比較發達。
錫伯族過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普遍重視祭祖掃墓。
錫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許坐、踩或跨過衣帽、被、枕;穿過的褲子、鞋襪不能放高處;不許坐、踩鍋灶,也不許坐或站立在門檻上;不能在屋內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門口掛有紅布條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產婦,外人不得入內。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并讓路;平輩見面要相互問好。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茶的與客人輩份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
日常食俗
錫伯族大多數習慣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發面餅為主,也吃饃饃面條和韭菜合子、水餃等。受維吾爾族影響還吃抓飯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肉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飼養,多以牛、羊、豬肉為主。吃肉時,習慣每人隨身攜帶一把刀子,將肉煮熟后,放入大盤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后蘸鹽和蔥蒜拌成的佐料。習慣做豬血灌腸。也喜食用煮熟的豬血,拌成醬狀,并配以蒜泥或蔥花單獨做成菜肴。冬閑時錫伯族還常進行狩獵,野豬、野鴨、野兔、黃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見的野味。錫伯族還習慣制作各種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蘿卜等切成細絲腌制咸菜,當地稱之為“哈特混素吉”,有時可供全年食用。錫伯族還喜歡在夏季制作面醬以調味。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經常食用的發面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吃飯時不得坐門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或把筷子橫在碗上。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節日、禮儀食俗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每年農歷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動手包餃子,正月初一五更餃子下鍋;初二要吃長壽面。做長壽面時先做好肉湯,然后將面另鍋煮熟,撈出過水,食用時加肉湯,象征著送舊迎新。新疆的錫伯族把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定為西遷節 ,錫伯語稱“杜因拜專扎坤”。過西遷節時,家家吃魚,戶戶蒸肉,屆時還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擺野餐。過去各家各戶都要制作面醬(米順),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調味品。錫伯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郎、新娘必須向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對客人的答謝。遠親近鄰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記帳,也不收錢。
典型食品 錫伯族愛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還有:發面餅,錫伯族常吃的主食;燉魚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26鯉城區禮儀專家為企業職工進行文明禮儀培訓
- 2013-12-25新羅區職場禮儀知識走進道德講堂
- 2013-12-20浙江大學禮儀隊美女白裙飄飄走紅網絡
- 2013-12-13傳統禮儀之成年禮-笄禮(圖)
- 2013-12-13傳統禮儀之成年禮-冠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