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離小土豆遠點,他要打人!”
廈門晚報訊 才一歲四個月的小土豆,“爸爸”“媽媽”都沒叫順溜,“打”字卻叫得響亮又清晰,并且徹底“貫徹”到行動上,凡是不合他意,一個字:“打”!奶奶要給他穿衣服,他不干了,努力掙扎,揚手就打;媽媽要給他洗臉,他帶著哭腔也要喊打;到小區玩,見到別的小朋友手上的玩具,搶不來也開打……有一次到二姨家,跟3歲的哥哥搶玩具,搶不過,抓著人家的頭發就扯,被哥哥揚手給了一巴掌:這是我家,你還敢欺負我?
“打”字不離口的小土豆,有次在小區玩滑滑梯,一位老奶奶也帶著小孫子來。見著土豆,老奶奶趕忙對她孫子說:咱們離小土豆遠點,他要打人!這話讓土豆媽媽難受又尷尬。
是什么讓小土豆就這么具有攻擊性呢?土豆奶奶說,因為小土豆長得可愛,小區的阿姨們老愛逗他,每次都把他激怒了,大人哈哈一笑過去了,是不是這給他留下了不好的影響?
成因
一歲半的孩子,達到攻擊性頂點
廈門市社科聯專家庫成員、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王慧敏說,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很正常,爸爸媽媽不必過于擔心。但是,如果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引導,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精神病學與兒科學教授理查德·坦布雷強調,青少年性格中的攻擊性,大部分形成于搖籃時代,而且來自父母及周邊親近的人。揪貓尾巴、用小石塊打同伴,都是純乎天然的行為。一歲半時,孩子會達到攻擊性的頂點,咬、抓、扔東西、打人,會一直持續到5歲。之后,孩子才會逐漸形成用非暴力方式滿足自己需求的能力。他指出:“孩子的攻擊性不是后天學的,反而控制暴力傾向的能力才是后天學會的,但仍有4%的孩子沒能學到這種自控能力。”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母親在妊娠期間的不健康行為,如偏食、過度緊張和吸煙等,也會給寶寶造成遺傳特征的損害,致使寶寶遺傳更多的惰性基因,學習語言變得困難,進而出現情緒沮喪,最終以暴力攻擊的形式發作出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3-15十年來為啥家長在孩子教育上花的錢越來越多?
- 2011-11-25夫婦搶乘公交隔窗遞孩子 孩子“教育”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