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復一日的餐飲中,食欲波動是正常的。在兒童周歲之后,隨著生長速度的減緩,食欲也會有所減少,而在成長高峰到來前夕,兒童的食物攝入量通常會增加。只要孩子身體健康就表示營養足矣。
重要的是在成長早期幫助他們樹立對待食物的正確態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將影響其一生。媽媽們常常遇到這樣的煩惱:別人家的寶寶吃飯津津有味,可是自己的寶寶到了用餐時間卻拖拖拉拉,吃什么都提不起興趣,連哄帶騙都不奏效,甚而出現偏食、拒食的現象。吃飯往往是孩子與父母的矛盾焦點,一邊是父母如兇神惡煞般地逼迫,另一邊則是孩子無論如何不愿吃或是含著眼淚咽下飯菜。這樣的場景在有學齡前兒童的家庭中并不鮮見,父母對于這種累人的拉鋸戰亦是無計可施。目前,厭食已成為一些獨生子女的通病,尤其常見于1-2歲的兒童,5-6歲的孩子厭食情況也趨于普遍。
是何原因造成了孩子厭食?
不良的飲食習慣對于幼兒來說,零食的誘惑十分強烈。在非用餐時間,巧克力、蛋糕和小零嘴滿足了他們對于甜味的渴求,同時也填飽了他們的胃,致使血液中的血糖含量過高而沒有饑餓感,該就餐時沒有胃口,餐間饑餓時再次以點心、糖果充饑,形成惡性循環。不良飲食習慣是孩子正常進食的最大障礙。
消耗不夠現代家庭受居住環境的限制,幼兒之間交際不如過去頻繁。許多兒童沉溺于電視、電腦游戲,被困于小小的空間之中,缺乏足夠的戶外活動,無法完成高能消耗,自然就不易產生饑餓感。
進餐時間紊亂父母忙于事業,無法正常地為孩子提供飲食,使孩子在有饑餓感時無餐可進,生活沒有規律。在有些家庭中,父母本身便不愿遵循規則的用餐時間,想吃便吃,誤了正餐亦不在意,甚至以餅干、面包代正餐,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孩子樹立了負面的形象。低齡兒童正處于對世界的探索認識階段,模仿力極強。在幼兒眼中,父母是最易接觸到的模仿對象,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疾病導致兒童厭食那些患有消化系統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的兒童,一方面是因為身體不適,另一方面是服藥影響了胃口,心身不適又加重其厭食情緒。兒童易患咽喉炎癥,進食時的局部疼痛常使兒童"因噎廢食"。此外,一些食物過敏反應也會令幼兒即使面對非致敏食物時也會產生厭食的狀況。
精神心理因素這個因素常常被父母忽視。例如:聽任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在吃飯時間批評責罵孩子。還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如受到驚嚇、過度緊張或興奮等,都會使孩子對食物有抵觸。還有一些孩子在剛剛入托、入園時因心理暫時無法適應而不愿進食。由于這種心理變化不易察覺,使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進食時的緊張。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8家長,小心你的惡習
- 2014-02-28家長會大人和孩子互寫信 孩子:少罵我多陪陪我
- 2014-02-28一位學生家長的來信: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 2014-02-28家長課堂:正視孩子的錯誤與恐懼
- 2014-02-28寒假里,家長好好利用電視銀屏這塊“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