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博物館所藏九旒冕,1971年出土于明代魯王朱檀墓,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冕冠通高18厘米、綖板長49.4厘米、寬23.5厘米、筒徑18.5厘米。該冕冠是在藤篾編制的圓筒狀“冠式”上面覆蓋一個木質(zhì)長方形綖板,綖板前后各垂九旒,每一個旒貫穿紅、白、青、黃、黑五種顏色的玉珠。冕冠鑲著金圈、金邊;帽子兩側(cè)有梅花金穿,貫一枚金簪。
冕,是帝王的禮帽,皇帝、太子、封王的專署配飾。冕冠的形制在過去繪畫中常見,像武梁祠漢代刻石上的黃帝、堯、舜天子像,唐代閻立本畫的歷代帝王圖,宋代作的晉文公復國圖,明人所作圣跡圖中的孔子像等。
傳說“黃帝造冕垂旒”,雖難以考證,但到了周代,孔子說過“服周之冕”的話,可以相信當時冕服制度已經(jīng)比較完備。后經(jīng)歷朝各代,都以冕服為最高禮儀之物。在冕冠制度中,旒的多少是辨別身份的一大標志,據(jù)《明史》記載,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紅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親王只能用9旒、9珠。魯荒王這個九旒冕前后各垂著9道旒,每道上9顆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顆,垂懸九旒正是明代親王冠冕的定制。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強調(diào)“復漢官之威儀”,直到愛新覺羅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廢止。目前,作為文物的垂旒冕全國只有兩件,一件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是民國初年袁世凱復辟登基稱帝時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現(xiàn)藏于山東博物館的魯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親王冕冠,填補史闕,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同時也是能夠彰顯朱檀王室威儀的最有力的佐證。
說起冕冠的主人,大家不會感到陌生,他就是被朱元璋謚為“荒唐”之名的“荒王”朱檀。朱檀(1370—1389年),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洪武三年出生。1370年5月2日(明太祖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明太祖朱元璋詔誥天下,封其年僅兩個月的兒子朱檀為魯王。朱檀自幼禮賢下士,博學多識,好詩書禮儀,頗得朱元璋喜愛,十五歲就藩兗州,轄兗州府四州二十三縣。后來他信奉道教,終日焚香誦經(jīng),燒煉“仙丹”,求不老之藥,希冀長生,最終適得其反,“金石藥,毒發(fā)傷目”,本來有大好前程的魯王就這樣命喪黃泉,年僅19歲。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非常惱怒,認為朱檀的行為荒唐至極,因此給了他一個惡謚,名叫“荒王”,他逝后葬于山東省鄒城市與曲阜市交界處群山延綿的九龍山南麓,稱“魯荒王陵”。
朱檀是明代最早去世的親王,其墓葬里許多隨葬品具有明顯元末明初時代特征,是明代“藩王級”文物的最早代表,為研究明初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親王的冕、弁、戧金云龍紋朱漆木箱、服飾、琴棋、宋元書畫等等,大都是國家一級品,是山東博物館重量級的藏品。不僅如此,我們從出土文物的性質(zhì)也能看出,這位短命的親王雖然荒誕不經(jīng),但他居孔孟之鄉(xiāng),深受禮儀之邦文化的熏染,喜愛詩書禮樂,常常頌詩讀書、對弈彈琴,文人氣質(zhì)濃郁,品位也頗為高雅,這不禁更讓人為之遺憾和嘆息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13葡萄酒品鑒禮儀
- 2013-12-13辦公室的進餐禮儀
- 2013-12-13中國飲食禮儀大觀
- 2013-12-13享用西餐需知的禮儀
- 2013-12-13[禮儀趣談]喝酒為什么要碰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