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淵遠流長,生生不息,決定了它雖然經歷了外來文化的沖擊,也依然能夠傳承下來,而不會走向衰亡。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整體的文化概念,固然有許多維護封建宗法統治的因素在內,就此而言,它與現代性和西方啟蒙思潮是相沖突的,但是傳統文化中的對民族與人類命運的關注,對真善美價值的不懈追求,卻是與現代啟蒙精神有相通之處,是人類文明的精萃,是可以通過改造與現代性互相發明的。
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許多有志之士痛感于國力的衰弱,民性的愚昧,大聲疾呼,倡言立論,鮮明地將國學與增進國民之道德相結合。1905年章太炎在日本東京創辦國學振興社時便是如此。如果我們稍微了解國學的歷史階段便可知道。國學正是在吸收西方近代以來啟蒙思潮下對于傳統學術進行清理與研究的。國學人物對于封建思想的糟粕從來就是持批判的態度的,在國學的著名學者那里,都是非常自覺地運用現代西方傳來的學術理念與方法來從事研究與教學的。如梁啟超運用歐洲啟蒙主義思潮對于中國傳統小說的解析;王國維借用德國美學與哲學對于中國古典文學的闡釋;陳寅恪對于西方史學理論的吸取。尤其是一些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物,如侯外廬、郭沫若、范文瀾等人都是這樣做的。現在我們重倡國學,興辦國學教育,也是中西合璧,決不可能倒退到“五四”之前的立場上去,這是肯定的。
歐洲文藝復興從古希臘文化中尋找到人文的始祖,現代發達國家的文明無一不是與傳統共生共榮。中國古代《周易》中說:“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無窮謂之通”,文明的發展與演變既有變易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片面強調其中的一面都有悖于和諧相生的精神。當代中國的發展既不能復古,更不能割裂傳統,民族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現代化決不能建立在全盤西化的空中樓閣上面。而國學則從學術層面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維度上,可以擔荷起這一神圣的職責。就此而言,國學研究正是為了重鑄中華文化之魂。1925年夏天,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曹云祥在清華大學國學院開學典禮的致辭中提出:“必須本中國文化精神”,“希望研究院中尋出中國之魂?!辈苄iL提出國學研究是要“尋出中國之魂”,這也是我們今天任重而道遠的責任和使命。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7國學講堂:認識漢字“仁”
- 2013-11-27國學經典也可開發孩子智力潛能
- 2013-11-27國學講堂:認識漢字“勉”
- 2013-11-27“國學”中的書畫
- 2013-11-27小學自編“國學武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