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傳承
中華文化傳統由于具備豐厚的人文蘊含,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洋溢,具有超越時代的民族共性。五千年中國文化的一以貫之,歷久彌鮮,毫無疑問,這種文化的共時性、民族性是其重要原因。
所謂中華民族,是現今由華夏族演變成來的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總稱。不過在古代,“中華”一詞卻是“以己為中”之意,與“以人為外”的意思相對應,而“華”即有文化發達,光輝四方之義,表現出華夏族自我榮耀的心態。《唐律名例疏議釋義》中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這種說法可謂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對于自我文化的認同心態。
到了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由于面對的是滿清政府統治,所以傳統文化的中的民族意識自覺體現在以章太炎等人為代表的學術思想中。近代國學宗師章太炎有意識地用國粹激發人們愛國的心腸,推翻清朝的外族統治。章太炎在1907年第15期上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上,發表了一篇《中華民國解》,其中提出:
“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義,無論同姓之魯衛,異姓之齊宋,非種之楚越,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準,而無有親疏之別。其后經數千年,混雜數千百人種,而稱“中華”如故。以此言之,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之可決之也。
章太炎這一段話值得我們關注,他注重從文化去定義“中華”一詞的的概念蘊涵,將中華民族的內在血脈定為文化傳統,而外在的種族是變易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與變化。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得益于文化傳統的薪火相傳,為此他大力倡導國學,近代國學思潮正是緣此而振興起來的。現在看來,太炎先生的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中華民族文化成為一種高度成熟、相對獨立的精神價值與物質形態的融合物,具有超越時代與地域的強大凝聚力,迄今為止,華人文化成為海內外無分地域的精神紐帶,也說明中華文化積數千年而成的共同民族心理的巨大能量與沉厚的潛質,這是任何民族的文化無法比擬的。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而對天災人禍而發奮圖強、樂觀向上的根本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一旦經過時間與歷史的考驗和磨洗,為民族所認同與熟識,變成元典,也就具有了永恒性。黑格爾在其《美學》中指出,古典傳統之美中體現出來的理想境界,是時間性與無時間性的統一,是非可逝性與歷史性的統一,古典的東西在這樣的辯證統一中發生、發展和解體,在這樣的統一中展示自己的命運。中國傳統文化就其最深層的意蘊來說,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因此,只要中華民族還存在,這種傳統就是在解體中再生,在揚棄中發展,因為它具有內在的永恒性與超越性。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7國學講堂:認識漢字“仁”
- 2013-11-27國學經典也可開發孩子智力潛能
- 2013-11-27國學講堂:認識漢字“勉”
- 2013-11-27“國學”中的書畫
- 2013-11-27小學自編“國學武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