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代詞宗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朝南渡前后的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才女。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其父李格非,字文叔,北宋文章名流。清照自幼便顯露出過人才華。十八歲,嫁與名士趙明誠。明誠對鐘鼎銅器、古董文字和石刻碑文考證下過極深的功夫,所著的《金石錄》,深受后世文史學者重視。二人志同道合,恩愛融洽,美滿幸福,共立“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就文學天賦而言,清照勝過明誠。填詞多描寫悠閑生活,,意境清新。起初明誠不服。一年重陽節,明誠又出公差,清照思念丈夫,填《醉花陰》詞一首寄與明誠。明誠嘆賞之余,忽然心生一計,窮三天三夜之功,填詞十五首,并與清照詞一起同人品評。陸德夫品味再三,正色道:“其中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清照詞句,明誠自此甘拜下風。
好景不長,不久金兵入據中原。夫婦二人流寓南方,明誠病逝,清照境遇孤苦。此后所作詞章,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不時流露出對中原之懷念。于形式上多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等,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被詞界尊為“一代詞宗”。
4、南宋詩人朱淑真
朱淑真,女詞人,一作淑貞,號幽棲居士。南宋初年時在世,相傳為朱熹侄女。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優裕。幼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相傳因父母作主,嫁給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終,其墓在杭州青芝塢。相傳朱淑真作品為其父母焚毀,后人將其流傳在外的輯成《斷腸集》二卷,《斷腸詞》一卷及《璇璣圖記》,輾轉相傳,有多種版本。
因個人遭遇,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后期則憂愁郁悶,頗多幽怨之音,流于感傷,后世人稱之曰“紅艷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后世常與李清照相提并論。流傳頗廣的《生查子》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之句,長期以來被認為朱淑真所作。
朱淑真書畫造詣甚高,尤善描繪紅梅翠竹。有《梅竹圖》傳世,才華足可與李清照并駕齊驅。
除上述四位大家之外,還有不少才女也青史留名,并有作品傳世。如西晉才女左芬,文學大家左思之妹,少好學,善作文,有文名,晉武帝聞而納之。泰始八年(272年)拜修儀,后為貴嬪,因姿陋無寵,以才德見禮,體弱多病,常居薄室。每有方物異寶,帝必詔為賦頌,由是屢獲恩賜。今存詩、賦、頌、贊、誄等二十余篇,大多是應詔之作。原有《左九嬪集》四卷,已佚。東晉女詩人謝道蘊,安西將軍謝奕之女,著名政治家謝安之侄女,王凝之之妻。聰明有才智,所作詩賦頗有名,“詠絮”之典,便出自道蘊。
(二)風塵女子
所謂風塵女子,是指淪落于秦樓楚館中的不幸女子。其中不乏學問淹通、有作品傳世的才子。現舉其要以展示之。
1、唐代女才子薛濤,字洪度。父薛鄖為京都小吏。薛濤幼時即顯過人天賦,八歲能詩,其父曾以“詠梧桐”為題,吟了兩句詩:“庭除一古桐,聳干入云中”;薛濤應聲即對:“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薛濤的對句似乎預示了她一生的命運。十四歲時,薛鄖逝世,薛濤與母裴氏相依為命。迫于生計,薛濤憑美貌及精詩文、通音律的才情,開始在風月場中侍酒賦詩、彈唱娛客,被稱為“詩伎”。當時與薛濤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輩慶、張籍、杜牧、劉禹錫、張祜、元稹等,都與薛濤有詩文酬唱。尤其是元稹,曾與薛濤在蜀地共度了一年時光。薛濤還精造紙之術。她在閑雅之余,常把樂山特產的胭脂木浸泡搗拌成漿,加上云母粉,滲入玉津井水,制成粉紅色的特殊紙箋,紙面上呈現出不規則的松花紋路,煞是清雅別致,她便用這種紙來謄寫詩作,有時也送些詩箋給友人,人們把這種紙箋稱“薛濤箋”。薛濤詩集名《錦江集》,共五卷,詩五百余首,可惜未流傳下來。在全唐詩中,收錄其詩八十九首。
2、唐代女詩人魚玄機,長安人,市民家女,姿色傾國,天性聰慧,才思敏捷,好讀書,喜屬文。十五歲被李億納為妾,與李情意甚篤、但夫人妒不能容。唐懿宗咸通時,李億遣其出家,在長安咸宜觀為女道士。但她對李卻一往情深,寫下許多懷念他的詩。她曾漫游江陵、漢陽、武昌、鄂川、九江等地以遣懷;亦曾放縱情懷以求知己。《北夢瑣言》云其“自是縱懷,乃娼婦也。”她曾與文士溫飛卿等交往甚密,以詩相寄贈,但終是孤零一身,她無可奈何地發出“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的痛苦而又絕望的心聲。后因妒殺侍婢綠翹,被京兆尹溫璋處以極刑,死于非命。此外,宋代名媛李師師,明末才女柳如是等,也屬于風塵中人,她們不僅花容月貌,且才高八斗,皆才女中之佼佼者也。
3、清代奇女子賽金花,原名趙靈飛,安徽黟縣人。十二歲時,隨父親居蘇州。因家道衰敗,身落娼門,化名傅彩云,淪為“清倌人”即賣藝不賣身之藝妓。因天生麗質,楚楚動人,成為一時花中魁首。光緒十年(1884年),45歲的狀元公洪鈞因母喪而回蘇州守孝,邂逅豆蔻年華的傅彩云,二人一見鐘情,從此與這位姑蘇才女結下不解之緣,并將其收為三姨太,改名趙夢鸞。不久,洪狀元被任命為駐外使臣,需偕夫人同行。而洪鈞正妻懼怕出洋,更怕洋人擁抱接吻之禮儀,故不能與之同復王命,這無疑為趙夢鸞提供了發展的機緣。趙夢鸞以公使夫人身份出使歐洲四國,從此風光無限,光彩照人。民間廣為流傳著“男狀元迎娶女狀元”之風月故事,為世人演繹出一段愛情絕唱。
外交事務多需應酬,而此行當正為趙夢鸞所擅長與喜好。于是她努力學習外語,并頻繁出入于歐洲上流社會各種社交場所,憑借其美貌、氣質和風度,贏得了歐洲人的普遍好感,曾被德國皇后譽為“東方第一美人”。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當時的德國青年軍官,后來成為八國聯軍統帥的瓦德西,為后來在庚子年間所謂“救國義舉”埋下伏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7國學講堂:認識漢字“仁”
- 2013-11-27國學經典也可開發孩子智力潛能
- 2013-11-27國學講堂:認識漢字“勉”
- 2013-11-27“國學”中的書畫
- 2013-11-27小學自編“國學武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