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成都市青羊區(qū)一所少兒書院的教室里,一群孩子身著漢服、手執(zhí)毛筆,跟著老師們一起體驗古人的學習方法和德行。近年來,國學熱升溫,各式各樣的國學培訓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范圍內蔓延開來。有國學功底的孩子更出眾嗎?對此,家長有不同看法。
談國學有利提高孩子修養(yǎng)
上午9點左右,家長帶著孩子陸續(xù)來到學校。孩子們的年齡大約在6歲10歲之間,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更衣室,換上漢服,孩子們搖身一變,“穿越”成為漢代小兒郎。老師為孩子們講授國學知識,教孩子們正衣冠、拜孔子、誦國韻、學習茶道、學寫“德”字。“孩童時期是智力和記憶力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多誦讀經典古籍和詩歌,如《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對孩子的記憶和智力開發(fā)都有好處。”李老師介紹。
當前,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寵愛、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們養(yǎng)成了不少小毛病。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為人處事之道,讓孩子在誦讀這些朗朗上口的語句時,潛移默化中學習其中包含的美德。她認為,國學教育,既增強了孩子的國學修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也變得流利起來。
不過,一提到國學,大家立馬聯(lián)想到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對這群年僅6—10歲的孩子來說,難度會不會大了點呢?
“我們把復雜的國學內容簡單化,簡單的內容生活化,并且根據(jù)孩子年齡特點,結合多媒體應用豐富課堂,讓孩子分階段學習。”李老師笑著解釋,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們通過講故事、觀看動畫視頻,將經文誦讀理解與實踐導行相結合,寓教于樂。
調查70%家長支持學國學
如今,成都不少中小學已陸續(xù)開設了國學班。昨日,記者就“孩子有無必要到培訓班學習國學”在街上隨機采訪了20名家長,其中14名家長認為,在空閑時間內,可以讓孩子學習國學;另外有2名家長明確指出“沒必要”,其余均表示無所謂。
“其實我也想孩子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孩子的課業(yè)任務重,數(shù)學、化學樣樣要補習,沒那么多時間。”家長吳女士說。
當然,也有家長認為學習國學沒有必要。王先生的兒子在小學已將《弟子規(guī)》背得滾瓜爛熟,但對其中的道理卻是一知半解。對此,他認為,“忠孝仁信”等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華應該由家長和老師言傳身教,沒有必要非把孩子送到培訓機構里面學習。
變化孩子改掉很多壞毛病
每個周末,張女士便會陪著孩子到學校學習國學禮儀,風雨無阻。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半年的國學學習,讓女兒改掉了很多壞毛病。
比如吃飯時,孩子會等到長輩們都入座了才坐下:“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家長要是沒有敲門,隨意進出他人臥房,孩子則會教導他們“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這些變化,讓大人們看在眼里,也不禁嘖嘖稱奇。
讓一位媽媽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個周末,一家人吃完午飯,“晚上我來煮飯!”一聲稚嫩的聲音冒出,當時一家人都沒放在心上。
下午5點,同往常一樣,媽媽進廚房準備做飯。“等等,我也要幫忙!”媽媽一陣訝異后,欣然同意。在媽媽的指導下,一個多小時后,一頓豐富的“大餐”終于擺上餐桌。
原來,當天國學課堂上,老師播放了一段動畫。故事說的是,父母一直有個心愿,就是能吃上一頓孩子親自煮的飯,而孩子卻沒放在心上。時光飛逝,直到父母頭發(fā)花白,離開人世,這個心愿變成遺憾。
最后,屏幕上出現(xiàn)了一排字,“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7國學的魅力
- 2013-11-27蔡志忠漫畫進中小學國學課本
- 2013-11-27國學講堂:認識漢字“濟”
- 2013-11-27國學經典伴我成長
- 2013-11-27國學小常識:貢院是一種什么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