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征民意,期待升級版減負令標本兼治
東南網9月18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張穎)
8月底至9月,教育部連推兩個版本的小學生“減負十條”,向社會征求意見。減負持續成為這個開學季的熱門話題。自1987年中國提出素質教育的概念,1988年國家教委發布《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減負已成為素質教育前進路上一個必須解決又難以解決的坎。
對于新版減負令,教師、專家學者、教育管理者、家長都有各自的看法,他們指出,政府用行政手段出臺減負令,只有配套改革政策的及時跟進,形成制度共振,轉化為共同執行力,才能將減負從年年出臺的“政策秀”變成落到實處的教育改革。
作業革命再次提上議程
在4日重新修訂后的“減負十條”征求意見稿中,將原先的不留作業修改為“減少作業”。
對于作業的減負,教師、學校管理者以及專家不約而同地指出,學習本就是一種適度負擔,意味著壓力,但是只要有興趣,那么壓力也是動力。對于負擔該有清晰準確地認識,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負擔也不能統一標準。
福建教育學院外語研究部副主任、特級教師應永恒表示,“過多為了應付考試的重復性作業一定要減,而且可以減掉”,但是減少作業不意味著不需要作業。
省特級教師周大明也贊同重復性學習應該淡化、弱化,“教師習慣性地布置抄多少遍、背多少遍的作業,這很容易將有趣的學習過程變成技藝的負擔”。
福州市實驗小學校長王國光認為,“如果簡單地解讀為老師少布置作業,少改作業,減少考試次數,那么看似負擔減輕,實質會損害教學質量”,減負令關于減少作業的規定,對于學校、教師和家長而言,“讓孩子從堆積如山的書面作業中解放,那么多出來的時間怎么分配,這需要家長和教師的智慧,這意味著作業革命”。
“我們教育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家長往往關注智育的分數,也會擔心孩子的身體,對于增加體育鍛煉容易達成共識。德育、美育和勞育才是真正被遺忘的角落。”因此,王國光認為,“怎樣布置作業成為擺在學校和家長面前的一個課題。我們應該
減少書面作業,增加有益于身心發展的作業,例如勞動作業、有益于美育、德育的社會實踐作業等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9-05廈門市教育局重申“減負令” 小學初中不許早讀
- 2013-09-04福州一中取消早讀 減負有人喝彩有人憂
- 2013-09-02泉州中小學今日正式開學上課 小學實施減負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