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福建高考作文昨日出人意料地以顧城的一首詩,終止了考前的各種猜題,有人認為,這首詩有“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意味。
今年福建省作文題,要求考生根據顧城的《憂天》,寫一篇作文。
據悉,福建高考材料以現代詩出現,是不多見的,以至于一些語文老師對詩歌也“一頭霧水”。福州一語文老師在考后接受媒體采訪時甚至說,“這段不知出自哪位名家高手的詩歌,不僅極其淺白、缺少詩味……”。
廈門一中語文老師蘇寧峰則認為,在福建高考作文中,詩歌、特別是現代詩的確是很少見,但是,從今年的考題看,它出現的理由也是充分的,這首詩歌背后隱藏了豐富的象征意義——詩題中的幾個重要意象:流星、樹根、大地,本身都是飽含著象征張力的詞語,它們為考生們的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提供了很好的運行平臺。
不過,語文老師也擔心,這類詩歌材料會對農村考生造成不利。
每年高考,對作文題都有諸多猜測,今年也不例外,其中“中國夢”呼聲最高,一些語文老師認為,我省的命題還是和“中國夢”有關。
據介紹,一般情況下,高考命題是不追逐當年的熱點詞匯的,因為這樣容易出現套作與泛泛之作。但是,有語文老師認為,今年我省命題巧妙在于:這首詩歌本身就包含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意味,進一步的聯想實際就暗合了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更要提倡“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
當然,語文老師也認為,對于中學生來說,不一定能看出這兩者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說,寫作時,不一定非得和“中國夢”聯系在一起,可以有多種角度。不少考生圍繞著“自由和束縛”來寫。
【解讀】
虛實結合隱喻生活
這篇高考作文怎么寫?本報昨日邀請包括蘇寧峰在內的語文老師,為學生提供一些思路。
流星象征著沒有目標、沒有現實依附的絕對的自由的追求;樹根的意象離不開“樹”的整體意象,它們之間可以有機地互換聯通。而“樹”是全身都開滿了生命意味的象征體。在詩歌中,它扎根于地下,不追求絕對而虛空的自由,既受泥土的滋潤養護又受限于泥土的限制。蘇寧峰認為,這是我們生命與生活的最好的隱喻,是我們當下理想與努力的最好的隱喻。
如果說“流星”是虛,那么大地就是“實”——可以指向堅實與踏實,可以指向現實與真實;大地也是一種力量——一種來自于真實的堅硬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從這片大地中獲得生命最初的力量,但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從大地重新獲得超越大地引力的生命飛翔的精神力量。
據此分析,老師們預擬幾個文題提供參考:理想生長于低處,完成于高處;腳踏實地,實干興邦;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在地層里涵養生命之光;來自于泥土的真實的生命力量等。(記者 佘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6-08近2000輛"高考直通車"出發 將各地考生送達考場
- 2013-06-08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題目揭曉:根據顧城的詩寫作文
- 2013-06-07福安:女子護學崗心系考生提前宣傳助力高考
- 2013-06-07特級教師陳成龍解讀高考作文:審題有一定難度
- 2013-06-07福建高考表情:考場外那些滿懷期盼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