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求學記 2013-05-30 14:51? 卞軍凱?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
66歲的老曾抓住水面上的繩子用力一拉,腳下的水泥船慢悠悠地動了起來。這是5月22日下午2點,莆田城區延壽溪上,家住城廂區龍橋街道延壽村西頭自然村的老曾,用船渡河送孫子孫女到對岸讀書的一幕。 |
一所鄉村小學的生源變遷 為孩子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僅只是西頭自然村。同樣被延壽溪分割成“孤島”的延壽村等周圍幾個村莊,盡管走陸路進城要繞一大圈,甚至經過另一個區的地盤,但這仍無法阻止家長們將孩子送進城讀書的努力。 延壽村村委會主任黃秀清說,家長們認為城里學習環境、教學條件比鄉下好得多,有一戶把孩子帶走后,“一家看一家,一個接一個地進城去了”。 2008年,城廂區第一實驗小學成立后,與這幾個村莊隔水相望,占用的又是村里的土地,所以一下子吸引了很多本地學生。黃秀清說,幾年下來,延壽小學超過一半的本地學生轉走了,今后可能人數還會繼續增加。 漸漸被家長們“看不上”的延壽小學,經歷了本地學生銳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學生主力的生源變化。記者從延壽小學了解到,這所成立于上世紀60年代的鄉村小學,劃片范圍內有近2000人口,在校生最多時有200人。現在,雖然教師數量變化不大,仍有近20人,但六個年級的學生總數只有100人左右。其中,來自貴州、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全校學生總數的80%以上。 延壽小學一位老師無奈地說,農村學校在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等方面,與城區優質學校存在差距,本地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教育,想方設法地把孩子送進城去,學校想留也留不住,只能接受。 爺爺奶奶冒雨渡河送上學、鄉村小學只能招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凸顯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