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之名始于東漢鄭玄,指《周禮》、《儀禮》和《禮記》。皮錫瑞在其《經學通論》中有論述:“三禮之名,起于漢末,在漢初但曰禮而已,漢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漢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記而言,則曰禮記,許慎盧植所稱禮記,皆即儀禮與篇中之記,非今四十九篇之禮記也,其后禮記之名,為四十九篇之所奪,乃以十七篇之禮經,別稱儀禮,又以周官經為周禮,合稱三禮,蓋以鄭君并注三書,后世盛行鄭注,于是三書有三禮之名?!?/p>
《周禮》,原稱《周官》,西漢末劉歆始稱《周禮》。《周禮》傳說為周公旦所作,近人定為戰國時作品?!爸堋弊只蛞詾橹浮拔髦堋保蛞詾橹浮爸芴熘佟??!吨芏Y》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體現了“以人法天”的思想。漢時冬官篇已亡,漢儒取《考工記》補之?!吨芏Y》內容極為豐富,主要講述各種名物、典章、制度。
《儀禮》簡稱《禮》,亦稱《禮經》或《士禮》,晉代始稱《儀禮》。舊說《儀禮》為周公制作或孔子訂定,近人認為是春秋戰國時一部分禮制的匯編,成書應在戰國初期至中葉。先秦、西漢所謂“五經”之《禮》皆指《儀禮》。《儀禮》分《士冠禮》、《士昏禮》等十七篇,詳盡地敘述了上古貴族生活各種主要禮節儀式。
《禮記》,一般指西漢戴圣所編的《小戴禮記》。《禮記》是秦漢以前儒家各種禮儀著作選集,大率為孔子七十子后學所記,有《曲禮》、《檀弓》、《王制》、《禮運》等四十九篇,其中《中庸》、《大學》兩篇后被朱熹列入“四書”。《禮記》反映的基本內容多系先秦古制,亦錄有一些孔子言論或其弟子對孔子思想的發揮,但也有個別篇章為秦漢儒生所撰。唐以后,《禮記》地位愈隆,逐漸超越《周禮》和《儀禮》。此外尚有戴圣之叔戴德所編的《大戴禮記》。
“三禮”之學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中國后世政治制度、社會思想、文化傳統、倫理觀念影響很大。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4-17晉江舉辦“經典國學”進社區活動
- 2013-04-01廈門國學班教授傳統文化 童學館娃娃穿漢服拜孔子
- 2013-03-25石獅:國學經典進校園 詩詞歌賦潤花朵
- 2012-11-29第3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昨開幕 百名專家鷺島論“道”
- 2012-11-29海峽兩岸國學論壇開幕 吸引近百位海內外權威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