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愛心如何不“自閉”
“近年來,泉州市領導、婦聯和殘聯做了大量讓自閉癥兒童直接受益的工作,幫助貧困家庭爭取到各項助殘補貼。”林麗萍說。
以太陽雨兒童培訓學校為例,2012年,學校在訓生共137人,其中36人領取國家級助殘補貼,每人每年1萬元,條件是出生于家庭貧困且低于6周歲;57人領取省級助殘補貼,每人每年1萬元,條件是出生于貧困家庭且低于8周歲;30人領取市級助殘補貼,每人每年1萬元,條件是低于14周歲且出生于貧困家庭。不能重復受益,覆蓋率達89.8%。
去年,太陽雨兒童培訓學校與壹基金成功對接,首次領取了這來之不易的社會補助。因來自外省務工家庭或年齡不符合而未能領取政府助殘補貼的14人,獲得“壹基金海洋天堂計劃”給予的每人每月600元的補助。
“其實,自閉癥兒童最需要的是民眾的理解與幫助,而這卻最為薄弱。”楊若婷說。
“有時候,在公交車上,自閉癥孩子會不停擊打,敲出各種聲響。不了解情況的乘客會指責孩子不懂事,或是家長沒教好,家長通常只能默默隱忍。”楊若婷說。
自閉癥兒童家長黃女士慨嘆:“有人經常問我為什么不教孩子說話、做事,他們哪里知道我的難處啊!”
公眾的不了解,主要是因為與自閉癥相關信息接觸太少。泉州青年志愿者協會的張同學告訴記者:“在學校時,根本就沒見過自閉癥兒童,只是略有耳聞。直到協會組織我們去探望自閉癥兒童家庭,才知道他們很不容易。”
因為公眾的不了解甚至歧視,家長大都不愿意公開孩子的相關信息。那些接受采訪的家長,都要求不能透露自己和孩子的姓名。更有家長要求培訓老師在公共場合碰到孩子時,不要主動打招呼,以免被人知道孩子患有自閉癥。
“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民眾對公益事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泉州地區的自閉癥培訓學校又都是民辦機構,公信力頗顯不足。相關公益活動中,民眾缺乏熱情,收效甚微。”泉州市殘聯一位工作人員說。
編后>>>
健康的社會機制,應該不畏懼殘缺。它不僅能擔當,更有健全的機制去彌補、消化、轉化這些不足。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自閉兒等弱勢群體的境遇,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下社會的某種困境。有困不怕,關鍵是能夠直視困的實質,能扭轉困境,能完善困境背后的實質缺陷。這,應該是任何成熟社會機制的應有之義。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11-29天氣轉冷 民間愛心人士接力拯救流浪狗過冬
- 2012-11-29"拯救流浪狗她們沖前面"續 救狗"美女團"在擴大
- 2012-11-0517歲女孩簽售新書拯救病父書寫"感恩"籌集醫藥費
- 2012-10-29廈大女生捐兩份造血干細胞 拯救一名白血病患者
- 2012-08-16越南美女身著“蔬菜晚禮服” 呼吁拯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