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歲月 源于善念
那么,這個小小的圓筒為什么叫“竹筒歲月”呢?
洪老師介紹,原來,46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臺東花蓮郊區掛單修行的證嚴法師,看到當地一位難產的婦人因交不起保證金而被趕出醫院,就發下宏愿:要建造一座醫院,專門給窮苦人看病。于是,證嚴法師就和當地的家庭主婦們制作了很多竹筒,每人每天省下買菜的五角錢作為慈善金投入竹筒內,這樣每人每個月就捐善款15元。
有人曾問:每月15元,每月交一次就行了,何必天天捐五角錢呢?證嚴法師說:一次捐15元,那是一個月只起一次善心,愛心是要天天培養的,每天捐五角錢,每天都會有一個善念,每天都有一顆愛心,就能夠聚沙成塔,所以這項愛心公益活動便叫做“竹筒歲月”。
受到證嚴法師這種做法的啟發,他們在高一年段開展“竹筒歲月”活動,進行扶貧助困。
扶貧助困 全校推廣
據介紹,活動發起后,同學們紛紛把身上的硬幣或者撿到的零錢投入愛心圓筒。他們定期將愛心圓筒里的零錢取出登記,并保管起來。
從2012年9月開始,到2013年1月的學期末,“竹筒歲月”愛心活動共收集了1000多元的零錢。他們將這1000多元分成6份,5份慰問學校附近他們長期幫扶的孤寡老人,另外一份慰問張坂鎮108歲的壽星駱阿婆。郭素蓮阿婆是他們幫扶的對象,今年90歲了,神智有些迷糊,老伴和大兒子都已去世,小兒子常年在外,郭阿婆孤身一人住在二三十平方米的石頭房子里。同學們用這些愛心款購買米、面、油等送給郭阿婆,并定期到郭阿婆家中做志愿服務。
高一六班的邱榕彬同學告訴記者,以前身上的零錢到處亂丟,現在他們身上有零錢就會放進愛心圓筒里。王小梅同學說,“竹筒歲月”讓他們學會了關心別人,也學會了節約。
洪老師表示,“竹筒歲月”愛心活動就是要匯聚同學們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心,積少成多,小力量匯成大力量,讓愛心播撒開來。通過這種隨意、自然的愛心活動,培養學生的公益習慣,也推動學校其他公益活動的開展。她告訴記者,“竹筒歲月”活動成熟以后,將推廣到全校,常態化地持續進行下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18寧化:學雷鋒愛心企業家捐贈50套辦公桌椅助學
- 2013-03-156歲女兒安慰媽不要哭續 首日75筆愛心款3.7萬
- 2013-03-15思明為轄區內“三無”老人派送免費愛心午晚餐
- 2013-03-13上杭縣啟動“學雷鋒志愿行動暨愛心家教”活動
- 2013-03-13人人都可做真心英雄 捐款縮水10倍灼傷慈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