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7月4日訊(本網記者 張穎)在上月美國匹茲堡舉行的2012年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上,福州一中高二學生余晟興同學以《基于新型基因工程單鏈抗體的芋螺毒素檢測試劑盒》奪得生化學科大獎三等獎、專項獎——國際創新科技協會二等獎。
在這一全球規模最大的高中科學研究競賽中,包括余晟興在內,福州一中迄今已經有劉嘯峰、陶冶、林雨婷、吳其瑾5位同學在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上斬獲學科大獎,其中,劉嘯峰和吳其瑾兩位同學更因此留名太空——兩顆小行星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說起研究的起因,余晟興告訴記者,初二暑假他跟隨父母到海南旅游,帶回了芋螺制作的貝殼紀念品。他上網搜索后了解到,芋螺又名雞心螺,在我國東南沿海廣泛分布。它美麗但含有劇毒,人們食用了被芋螺毒素污染的海產品,可能有致命的危險,而且現行的檢測方法繁瑣而且耗費時間。
余晟興向生物老師張群林請教后,萌發了解決芋螺毒素檢測難題的想法。升入高中后,他正式啟動研究,經過2年的研究和精心準備,研究成果獲得了市、省乃至國家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大獎,并通過了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冬令營的選拔,入圍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國家隊。最終余晟興成為福州一中第一個參加ISEF并獲獎的高二學生。
張群林老師介紹,余晟興的研究成果“芋螺毒素試劑盒”最大特點是可以方便、快捷、低成本地測出海產品中是否含有芋螺毒素。目前,該項目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
談到研究過程,余晟興表示,課題的核心環節在于淘選出能夠檢測芋螺毒素的抗體。在張群林老師的引薦下,余晟興有幸進入了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實驗室做研究。這一實驗繁瑣枯燥,淘選的抗體達到100多種。余晟興更多地感受到科研工作的艱辛,“實驗的步驟很多,失敗是常有的事,非常考驗研究者的耐心和細心,只要一小步出錯就會前功盡棄。”
高中兩年的課余時間,余晟興幾乎都撲在了這個課題上,但他無怨無悔,“因為這是我感興趣的事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