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父親的臂膀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
在小孩子的眼里,大人是一種依靠,也是一種承諾。
在兒童時代,大人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
父愛·印象
本周日,又一個父親節即將來臨。父親,一句簡單的叮囑,一個堅實的臂膀,卻都是一份厚重的愛。對于父親的情感,每個人亦會有各自不同的復雜感受。父親永遠不會像媽媽那么嘮叨,他的愛卻一樣很溫暖而雋永。父親和母親一樣,是對我們影響最深遠的人;但父愛,往往不像母愛那樣,獲到普遍而直白的歌頌。
在每一個子女的記憶中,父親的背影都是一種特別的印象,甚至隨著你年齡的增長,印象也不同。你腦海中,父親是什么形象?是平凡樸實的,和藹可親的還是可敬可畏的?在他們眼中,父愛是一碗蘿卜干炒肉,是父親背著回家,是遲到的蛋糕……
長大后懷念挨打的日子
人物:何新 年齡:25歲 職業:國企職員
父親的愛雖然有時苛責,但是卻從不乏溫暖,只不過這種溫暖少用言語傳遞,需要用心去感受。父親老了,再也打不動我了,我多么希望他能再揍我,證明他還年輕。
跟很多山里的男孩一樣,何新從小就有一顆漂泊的心,總想著遠走高飛,離家越遠越好;跟很多山里的男孩一樣,何新從小到大都沒有聽父親對他說一個“愛”字,他也從未在父親面前提到過這個字,但這么多年來父愛“潤物細無聲”般在他心里流淌著。
在父親背上感到很踏實
何新的父親1957年出生在閩南泉州的一個農村,是家中的長子,5歲不到就上山放牛,10歲左右就背井離鄉去打工。堅強的父親,憑著雙手養育了三個子女。
在何新的家鄉,一位堂叔曾經對何新的爸爸說:“你爸爸是農民,你是農民,你兒子何新將來也是農民!”“記事的時候起,父親就用這句話激勵我,讓我好好讀書,改變命運。”何新回憶說。
雖然家貧,但何新有自己的樂趣。但每次在回家的路上,何新一興起就要父親肩扛,一犯困就嚷著要父親背。“騎在父親肩上時,手扶著父親濕膩膩的脖子,感覺特別得意。而趴在父親結實的脊背上,雖然隱約聞到父親背上散發的汗酸味,但心中感到特別踏實。”
多年之后,何新還對父親的后背念念不忘,只是那種趴在父親背上的感覺再也難以體驗。
長大后懷念挨打的滋味
年少時,何新沒少挨父親的打。何新現在仍記得,有一次放學回家曬地瓜,何新將叔婆家的地瓜踢走,曬上自家的。事后,父親去道歉,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頓。
現在想想,何新很感激父親當年的“棍棒”,因為這一頓頓的挨打,磨礪出了他堅韌的性格。“雖然現在的教育理念不再提倡打孩子,但我對‘油鹽出好菜,棍棒出人才’還是有些迷信。不吃些苦頭,哪能成長和成熟!”
但是現在父親不再打他了,何新反而覺得很難過。“父親老了,再也打不動我了,我多么希望他能再揍我,證明他還年輕。”何新現在深深地自責,恨自己當年的不懂事。
何新剛上高中時,住進宿舍的第一個冬天,父親一大早就從老家坐兩個小時汽車給何新帶來了一床被子。“中午我帶著父親到學校邊上的小飯館吃中飯,點了份葷菜,他一塊肉都舍不得吃,全夾給我了,后來他看到我宿舍的床上用品很單薄,又去給我買了一床厚床墊。”那一次回到宿舍,裹在父親從老家帶過來的棉被中,何新哭濕了被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