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綠色的鐵皮跳蛙,五顏六色的鐵皮火車頭……這些都是“60后”、“70后”兒時的經典小玩具。隨著“六一”兒童節的到來,它們也成為不少家長送給孩子的禮物,兩代人一起在玩具中分享童年的快樂。
■ 吸引的不只是兒童
在“鐵皮猴爺爺”玩具店里,兩歲半的妞妞正擰著一只鐵皮小雞的發條,看到小雞一搖一晃地向前走,她高興地拍起手來。“這是鐵皮小雞,那是小熊敲鼓,都是媽媽小時候的玩具。”40歲出頭的李女士是個“70后”,她向女兒妞妞介紹著眼前的這些“老”玩具。
這家坐落在北京南鑼鼓巷的“特殊”玩具店每天吸引著大量顧客的來訪。店內最醒目的就是貨架上的各式鐵皮玩具,有發條青蛙、鐵皮小雞、鐵皮火車、鐵皮摩天輪,還有不同大小和型號的鐵皮機器人。此外,墻上還掛滿了上世紀70年代款式的海軍服、文化衫,置身其中,儼然回到了幾十年前。
“看到這些東西特別有親切感。”來自遼寧鞍山的張玲環顧店內的老物件說,鐵皮玩具曾伴她長大。
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成為鐵皮玩具生產大國,到90年代以后,全北京還在生產鐵皮玩具的廠只剩一兩家。
店員仇女士介紹道:“回頭客很多,多數是三四十歲的成年人,孩子反而比較少。”
■ 懷念的不只是玩具
鐵皮玩具卷土重來并非偶然。“來我們店都是來懷舊的。”仇女士說。
“每個玩具都代表著一個幸福的童年片段,有很多是自己玩過的,有很多是別人家擁有的……因為小時候的小幸福和小遺憾,長大后一定要再次重溫那種感覺。”朱宇航是玩具的骨灰級收藏家,手上已有500余件老鐵皮玩具。在他看來,每個玩具都會讓人想起一段故事。
在不少玩具店店主看來,他們賣“懷舊玩具”做的是情感營銷。北京團結湖公園附近的爬客玩具店主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店,和大家分享一種心情,讓更多的人放下生活中的壓力,找回與童年一起消逝的快樂。”
■ 追尋的不只是童年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大眾文化領域研究專家馬相武認為,老玩具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眾不僅具有對質量的“綠色夢想”,更有對民族品牌的期盼。“現在的玩具很多都是引進西方的工藝來制作和設計的,而那時的玩具保留了最原始的民族文化創意,不為迎合市場,具有最樸實的想象力,印上了那個時代的鮮明印記。”他說。
“我經常懷疑當今的孩子在回憶童年的時候不知懷念什么,現在他們玩的基本都是網絡游戲或智能玩具,抽象的東西太多。”李女士挑好了幾件玩具,邊付款邊說,“鐵皮玩具直觀、操作簡單、不怕摔,還能培養孩子的手腦協調能力。”
馬相武建議,應實現懷舊玩具的設計理念更新,融入更多創意元素和文化特色,讓老玩具更符合新的時代和文化。王 燕 吳 珂 田 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