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
建寧地處閩江正源頭,據調查,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8.8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31%,特別是2008年建寧縣遭受歷史罕見低溫冰凍災害,全縣林業受災面積208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98.1%。災害造成山地植被嚴重破壞,水土保持能力急劇下降。被列入全省22個水土流失重點縣,屬于Ⅲ類重點治理縣。
近年來,建寧積極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果園“果-草-牧-沼-菌”水土保持生態果園建設模式,2005年至今,建寧累計投入資金1867.25萬元,完成治理面積6626.6公頃。
此外,建寧縣還素有“中國黃花梨之鄉、中國黃花蓮之鄉”的美譽。
安溪縣地處閩南廈門、漳州、泉州金三角接合部,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據調查,全縣的水土流失面積達813.67平方公里,占該縣土地面積的26.61%。其中,崩崗侵蝕地共12828處,約占福建省崩崗總數的一半左右,是福建省乃至我國南方最典型的崩崗侵蝕縣。
近年來,安溪縣針對崩崗崩塌程度、地理位置不同,探索總結了變崩崗侵蝕區為工業開發區、生態旅游區、水保生態區、經濟作物區、新農村建設示范區五種有效的治理模式。
此外,2006年以來,安溪縣通過實施茶-林-綠肥立體復合栽培、種植或保護梯壁綠草、合理配置水利設施和道路建設,建設生態茶園24.5萬畝。
人物典型
吳洪文
從“血的教訓”中走出的生態宣傳衛士
昨日午后,天空下起了小雨。安溪縣劍斗鎮后山茶場,百畝“鐵觀音”滴答滴答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禮,酣暢淋漓。
“在以前,雨要下大點,茶樹就會被沖毀了,現在大多是泥巴堆積在溝渠里。”吳洪文是茶場主人兒子,講起“生態茶園”,他似乎有著說不完的話。平時,他還會向其他茶農宣傳種茶的同時要做好水土保持措施。然而在過去,生態保護他從沒放心上。直到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旱災,滅了他家一半以上的茶樹,他才頓時醒悟過來,并在之后成了一名生態宣傳衛士。
種茶致富背后的危機
吳洪文今年27歲,生長在后山茶場。在他小時候,劍斗鎮的茶場只有兩個,都是公營性質,其中一個就是后山茶場,當時他的父親在茶場里當場長。他說,當時這片老茶園無渠也無溝,雨水多了排不出,晴天時又蓄不住水。由于沒有護坡措施,一旦遇上暴雨,就會造成滑坡。
“記得有一年,連續下了幾天暴雨,茶場滑坡了三分之一,把下面的一條溪給堵住了,形成了堰塞湖。”吳洪文記得,當時茶場下面有個村莊,由于倒灌,整個村子都進水了。
1991年左右,吳洪文的父親辭去了場長的職務,自己下海經商。到了1999年茶園改制,他父親回來將后山茶場承包了下來。沒多久,在高一那年,吳洪文輟學回家,幫忙管理茶場。
隨著“鐵觀音”市場的升溫,安溪的茶業開始紅火起來,2003年之后,大量的農民開始圍山頭種茶,此時原本郁郁蔥蔥的山林漸漸消失了,滑坡的現象也越來越頻繁,但誰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吳洪文說,當時的市場好,茶農多,一滑坡就有茶農將被破壞的地方進行清理,所以誰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盡管當時當地政府部門就已經在向他們進行水土保持的教育和宣傳,但幾乎所有的茶農都沒有當一回事。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