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兒童的性健康教育緣何日趨迫切?
“7歲半胸部發育,8歲月經初潮的女孩,已不是個案。”2001年起在成都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開展試點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專家胡萍對新華社記者說,近10年間中國少年兒童的青春期提前已是大勢所趨,缺乏恰當的性教育,導致一些城市的少女懷孕率上升。
2009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及遺傳代謝病學組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女孩青春期發育年齡平均為9.2歲,比30年前的12.5歲提前3.3歲。環境中類激素污染物的影響和攝入含有性激素的食物或藥物等是助推青春期提前的主因。
“這是一個性早熟的時代,也是一個‘性暗示’越來越強烈的時代;編輯部每天收到的來信來電顯示,家長的困惑很多,兒童性健康教育很迫切。”《為了孩子》雜志社編輯劉麗說。
今天,在中國的一些大中城市里,只要稍稍留心,你就會發現,與“性”相關的符號其實就在孩子眼前。街頭燈箱廣告上的性感女郎;超市收銀臺前和糖果擺在一起的安全套;電視里越來越多的男女親熱場面;互聯網上隨處可搜的性關鍵詞……
參與編寫北京某學校性教育試驗教材的呂衛紅說,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對北京14所學校453名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性知識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到20%的學生從學校獲得性知識,有5%的學生可以正確識別性隱私部位。與此同時,有16%完全不識性器官,超過14%的受訪者說他們不知如何處理性侵犯,而另外4%的學生覺得性侵犯“無所謂”。
在一些質疑聲中,認為“十四五歲才是青春期,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進行性教育為時過早”的觀點占相當比例。對此,多位專家和一線教師指出,恰恰是提前教育,才可能將問題防患于未然,更何況青春期也已提前,教育更應先行。
觀摩課程的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余娟說,應當站在人格教育的高度去理解兒童性別教育,它不僅僅限于“性”。
“我們不是要教導孩子去過性生活,而是要堂堂正正告訴他們,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性是美好的,不是骯臟的,這樣的教育在低學齡期完成,更有利于兒童成年后的家庭和諧。”上海理工大學附小副校長、參與《男孩女孩》教材編纂的徐晶老師說。
華中師范大學人類性學教授彭曉輝也認為,性健康教育應該提早。他說:“家長越藏著掖著,孩子就越好奇;中國家長習慣于告訴孩子‘你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結果孩子就會自卑,還可能阻礙心理和智能的正常發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