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石
適度的安全感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基礎。家長應該充分注意到安全感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從自己平時與孩子相處的點滴行為做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的、支持的、安全的心理氛圍。
家長如何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曾提出,在個體發展的早期,人格發展最主要的課題是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嬰兒如果能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母親,如能夠對嬰兒采取慈愛的態度,并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進而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那么,家長們應該如何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呢?
1 不對孩子撒謊
誠如文章開頭所舉的例子一樣,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撒謊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而且由于家長自身也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所以有時盡管家長明知對孩子撒謊不好,但還是會尋求這種看起來速效的方法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但無論如何,如果家長經常使用撒謊蒙騙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就會給幼兒人格的健全發展帶來損害。幼兒對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感主要來自對父母教養行為的感知。如果幼兒感知到身邊的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幼兒就會將這種感知推及外在世界,推及他人。如果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焦慮恐懼的狀態下(例如害怕打針的狀況)發現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會騙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幼兒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會相應地受到損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1-09-22“入園恐慌癥”襲擊幼兒 引發四大常見病(圖)
- 2011-09-20閩侯鴻尾小太陽幼兒園:讓農村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 2011-09-08千名幼兒靠黑校車接送 普通面包車“變身”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