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難”來得其實不突然
記者:與其他教育熱點問題相比,“入園難”的問題更顯得突如其來,除了“金豬寶寶”、“奧運寶寶”扎堆兒這樣的客觀原因,有哪些教訓值得我們注意和汲取?
儲朝暉:“入園難”來得其實不突然,自從1996年中國幼兒教育規模開始下滑,一直到2002年才開始緩慢回升,直到2008年學前3年入園率的比例都未超過1996年,從那時起,“入園難”的問題就逐漸顯現,只是沒有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
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地對義務教育的硬性考核指標對幼兒教育發展產生“擠出效應”,不少地方為了義務教育達標放棄幼兒教育,以致學前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城鄉發展不平衡,師資隊伍不健全,“入園難”問題突出。
如果說應該汲取的,就是應該建立并貫徹全面而可持續的教育觀,摒棄局部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績觀,依據人的成長和發展規律辦教育,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育評價機制。
學前教育中哪些理念需要厘清
記者:“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信念支撐著家長們為孩子教育排除萬難的決心,也使日益加劇的矛盾更加凸顯。您認為學前教育應該如何定位?從人的發展的角度,學前教育中的哪些理念需要厘清?
儲朝暉:首先,我要明確地告訴各位家長,幼兒教育應該引起所有父母的重視;但幼兒的成長發展很復雜,是人類個體發展最復雜的一個階段,“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有很大問題的,起跑線在哪里?不同的孩子是否有相同的起跑線?如果將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當成起跑線,那就嚴重忽視了不同孩子成長發展的差異性;而且人的成長發展也不是線形的或軌道式的,而是類似于登山,每個人有不同的起點,不同的路徑,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區段有不同速度,如果只想到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就可能因此違背孩子成長發展的規律,最終對孩子成長和發展產生損傷。
學前教育應該定位為一項專業性事業,不僅幼兒教師需要專業,年輕的父母也要多學習。當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尊重幼兒的天性,摒棄比較功利的發掘觀、超前觀、投資觀、好孩子觀和神童與小博士情結,也不宜簡單放任,而應該確立天性觀、發展觀、解放觀和生態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11-25重點解決城鄉結合部入園難 福建將增400余所幼兒園
- 2010-11-25國務院劍指“入園難”給學前教育開出十“藥方”
- 2010-11-22學前教育專家:破解入園難 公辦園至少占六成
- 2010-11-09福建緩解入園難 兩年內要新建469所公辦幼兒園
- 2010-11-05“國五條”能否破解“入園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