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諾
改變一個女人一生
一個從沒上過學的文盲,要辦學校搞教育,這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可倔強的黃秀英就因為一句承諾,做到了,也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家住巫山老縣城郊區(qū)的黃秀英兩歲喪母,從記事起,童年就在割草砍柴中度過。1960年,剛滿20歲的黃秀英到江邊挑水,遇到一男子在江邊獨自哭泣。她正要離開時,男子縱身跳進江里。從小在江邊長大的黃秀英飛奔過去,一把抓住男子皮帶,將他救了起來。
被救的男子,就是后來成為她丈夫的張發(fā)田。當時,24歲的張發(fā)田剛從奉節(jié)師范畢業(yè),因被打成右派,沒為他安排工作,只能做點苦力。傷心抑郁下,他產(chǎn)生了自殺念頭。
身份相差懸殊的兩人戲劇性地認識,還慢慢產(chǎn)生感情,兩年后結為夫婦。
1964年,又一次被批斗后,張發(fā)田生了一場重病。半夜,張發(fā)田躺在床上說起胡話:“沒學校要我,當不成老師,書都白讀了,我不想活了……秀英,你看,橋那邊有個學校……”看著昏迷中哭個不停的丈夫,黃秀英的心很痛。她明白,當不成老師是丈夫一輩子的痛。握著丈夫的手,她給了他一句鄭重承諾:“你好好養(yǎng)病,等你病好了,我一定給你修所學校!”
一架板車
拉出一所流動學校
“修學校,肯定需要錢。”為了這句承諾,丈夫病好后,柔弱的黃秀英買來板車,從此開始了在縣城拉板車下苦力的經(jīng)歷。
石頭、沙子、煤炭,只要有活,她就接,100斤2角錢,一車貨拉下來能掙1元錢。但黃秀英畢竟是個女人,為了掙1元錢,她常常需要四肢并用趴在地上才能拉動板車,血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一個女人和板車的身影,在巫山老縣城行走了20多個春秋。
如今家住巫山縣城凈壇路張家灣小區(qū)的范家貴老人,曾經(jīng)是縣城搬運社的負責人。提起黃秀英,他記憶深刻:“經(jīng)常到我們搬運社來拉貨,比男人都還能吃苦!”
雖省吃儉用,但拉板車畢竟掙不了多少錢。到1988年,黃秀英為丈夫修學校的心愿還沒能實現(xiàn)。此時,已經(jīng)平反的張發(fā)田被安排在巫山一所小學教書。當時,初中畢業(yè)生能繼續(xù)升學的不到50%,眼見不少少年失學后四處游蕩,黃秀英和丈夫商量后,決定先辦補習班。
她拿出拉板車的所有積蓄6000多元錢,把家里的房子重新整修后,購買了課桌椅。張發(fā)田請來一些退休教師,為沒能升學、又交不起復讀費的孩子辦起補習班,而他自己也利用放學或假日為孩子們上課。沒有文化不能上課的黃秀英則天天到學校燒開水、干雜活,無償為學生搞后勤服務。
沒想到補習班效果格外好,兩年后,前來補習的學生越來越多,黃秀英不得不舉債擴大規(guī)模,在自家房屋基礎上修起3層樓房辦起“樹人中學”。
因為不看戶口、不收擇校費、收費低廉、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學生還能享受免費幫扶,這所巫山縣第一所民辦學校剛一成立就很受歡迎,學生很快從最初的幾十人發(fā)展到兩三百人。
到1998年,隨著教育改革,初中畢業(yè)生升學已經(jīng)不再是難題。而隨著三峽工程的推進,進城務工的農(nóng)民工子女卻越來越多,因為南來北往的流動兒童大多戶口不在本地,高價入學成為一大難題。
黃秀英和已經(jīng)退休的丈夫商量后,停下辦得好好的中學,創(chuàng)辦起巫山流動少兒小學。
“辦流動少兒小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貧困的流動少兒能上學。”黃秀英說,一開始,他們制訂的收費標準就遠低于其他小學。學校創(chuàng)辦之初,很多人懷疑他們搞花架子,第一年,只來了13個學生,教職員工卻有近10人。一年下來虧了上萬元,很多人勸黃秀英夫婦放棄,但她咬咬牙堅持下來。一年后,這13個學生帶來300多人,“因為這里確實是我們貧困少兒的學校。”
“最初辦學校,只是為了兌現(xiàn)自己對丈夫的承諾。但后來,卻覺得這已經(jīng)是自己一輩子沒法停下的事了。”黃秀英說,也許是自己從小沒讀過書,深深理解渴望讀書的孩子們的心情,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她也深深愛上這份事業(yè)。
![]() |
責任編輯: |
- 2009-11-12雙涵社區(qū):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積極為失業(yè)人員謀職位
- 2009-11-10《藍天贊歌》獻禮空軍成立60周年
- 2009-11-12廈門溪岸社區(qū):組織黨員觀看《建國大業(yè)》
- 2009-11-12工業(yè)用電連續(xù)三個月呈兩位數(shù)正增長
- 2009-11-10廈門市集美推進公共信息圖形符號標準化
- 2009-11-12萬壽北社區(qū)聯(lián)合工會三舉措服務企業(yè)務工人員
- 2009-11-12小學生"抓狂" 家長"憎惡" 奧數(shù)為何在中國"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