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白病:材料缺乏
【病狀】沒有具體的事例或名人的話語,文章講來講去,就是自己的那么幾句話;文章有事例,但不是編造的“我鄰居的故事”,就是眾人早已熱用的李白、司馬遷、張海迪的事例。
【危害】沒有具體的事例或名人
話語佐證,文章空洞蒼白,也難以寫長。采用自己編造的“鄰居故事”或老掉牙的陳事舊例,讓人感覺底蘊缺失,文章“小氣”。
【治療】
平時收集。平時準備兩個便于攜帶的小簿子,一個用來收集優美語句;一個是用來收集新鮮的事例素材與經典話語。如2009年9月25日《每周文摘》“聲音”,就有兩句經典話語:一是時評人陳方在博客上的留言:拼爹不行,就做一個成功的“拼二代”,不能做有錢人的兒子,就做有錢人的爸爸。二是對人與人相似之處的理解:一個人應該具有三種素質:激情、執著、謙虛。就像一輛車:激情和執著是油門,謙虛就是美德。這些話語,用在作文上生動而予人新鮮之美。
專題收集。此一是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二個文化(或歷史或作品)名人來搜集。收集材料分三類:一類是名人故事,一類是名人經典話語,一類是他人評價。因為是自己充分收集的材料,材料就具體翔實,用來詮釋自己對話題對生活的思考,也就獨到與深刻,展現出厚實的文化底蘊。如掌握了季羨林的材料,2008年高考,可寫“恬淡即美”,寫自己對季老恬淡生活態度的贊賞。2009年高考,可寫“這(恬淡)也是一種美好”。二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如某一兩個體育或文藝項目)整理收集。如以“安”為話題,一考生寫《京戲的安》,從劇情的安和、伴奏的安穩、風格的安詳等方面分析,提出“處于今天的社會中,京劇要創新,不能安于現狀”,文章獨特而具體。
●常見病:常規錯誤
【病狀】入題太慢;文體不清;說理膚淺;表達模糊。
【危害】一見此常見之病,老師頓覺寫作的幼稚,難獲入手分(作文共70分,入手分46分)以上分數。
【治療】
開頭簡潔、短小(一般不宜超過60字),回扣標題,點示中心。
明晰文體:明晰議論文記敘文等寫作文體的不同:一是記敘文中事例要注重生動性,議論文的事例要注重概述性;二是記敘文以生動的形象演繹主題;而議論文則是以充分的說理表達思想。
論證集中:學會聚點分析,訓練聚焦一點(論點)的展開方式(層遞、對比、并列等)。
分明脈絡:學會脈絡清晰、意蘊明了的寫作表達:此一是學會擬寫題記,將文章的中心意思借以清晰表達;二是學會分段,一篇文章分成大小不一的七八段,讓文章凸顯錯落與清晰之美;三是學會開頭與結尾的點題與照應,讓讀者文章感受嚴謹之美。
●亞健康病:亮點缺失
【病狀】語言干癟枯燥,沒有韻味或靈趣。內容表達古板俗套:記敘文平鋪直敘不見鮮活,議論文起承轉合四平八穩。立意陳舊俗套,不見新鮮或深邃。
【危害】一閱卷老師說:“沒有亮點,我如何給你發展分?”沒有亮點的文章,予人陳俗之感,讓人感覺寫作平庸與底蘊淺薄,難以讓人閱之振奮。
【治療】
語言:凝練與詩意。
角度與方式:轉換。此一是轉換角度,不以“我”的角度,而是虛擬現實他人或古代名人或動物的角度審視當今。如2009年一考生以臨終父親的身份寫給兒子的一封信《這也是一種愛護》:“孩子,我臨終要說的是,我要把身下企業家財等捐出。您要知道,我讓您自己學會創造財富,這也是一種對您的愛護呀。”如此令人眼睛驟然一亮。二是轉換形式:不采用常用的記敘議論的形式,而是采用或借用其他形式表達。如一考生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展現返鄉大學生不畏農村創業艱辛的生活風景,寫成《這也是一種生活》,文章予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主要訓練四種出新而沒有風險的文體:書信體、日記體、演講詞、辯論陳詞。
手法:文學味。掌握散發文學味的寫作技巧,讓老師感覺寫作底蘊的脫俗與厚實。記敘文著重訓練“四法”:物象或細節貫穿法、景物映襯法、借景抒情法、托物言志法。議論文著重訓練“三法”:物象比喻法、假設推想法、名人評價法。
立意:出新。主要訓練兩點。一是努力彰顯自己獨特的審視思考。2009年福建高考,一考生寫“有人嘮叨,這也是一種幸福”,道是有人嘮叨,感到親人還在,就是幸福,如此表達自己的體驗,立意實在而獨特。二是表達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思考。天津市高考作文“我說90后”,一考生對“90后個性太張揚,容不得他人的批評”一話提出自己的思考。如此,角度小巧,文章也就有自己獨特與深邃的思想。(作者:石修銀)
![]() |
責任編輯: 余瑧 |
- 2009-10-29漳州電業 "金秋訪談,攜手你我"員工家訪慰問活動
- 2009-10-30全國新聞出版文明單位評比明年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