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學校有了回流學生
這是一所位于兩河(危水、界溪河)交匯、三縣(公安、松滋、澧縣)交界地域的學校——松滋市楊林市鎮大河北小學。
這是一所地處邊遠,條件艱苦的學校,然而今秋開學卻出現一個異常的現象——學生回流21人。
近年來,回流學生帶著一路風塵從北京、廣州、武漢和縣城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楊林市鎮大河北小學。使該校學生從200多人增加到424人。問及回流原因,家長們回答:家鄉學校的質量不比城里差。
事實確是如此。該校確立質量立校理念,一年一個新臺階。2008年兩次考試,五年級參加全鎮抽考,人均分、及格率、優分率全鎮第一,超過了集鎮小學。六年級參加全市語數會考,80人參考,80人及格,合格率100%。80分以上語文59人,數學72人,綜合優分率80%以上,進入全市前六強。學校在全市義務教育質量總結表彰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被評為市義務教育質量先進單位。
先進教學理念的勇氣和智慧
成績的背后,是學校領導、教師的艱辛付出。向教學管理要質量,向教學科研要質量,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大膽創新,他們天天都在運算自己創造的質量乘法:先進理念×智慧行動=質量。
語文教學他們摸索出了“雙向閱讀法”。即把篇讀成段,把段讀成句,把句讀成詞,再反向讀。同“說、寫”有機結合,傳統語文教學的中心詞、中心句、中心思想、擴縮寫,一個“讀”字輕松解決。
他們在輕負高效上做足文章。在教學活動中有選擇地使用教輔資料。教師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量身為學生設計作業,并自己先做一遍,親身體驗作業的難易程度和耗時情況,做到了適時、適度、適量、有效。
先進的教學理念給了他們搶占教學“高地”的勇氣和智慧,大課堂、大學科、大面積成為教師教學的共識,學校把教學科研的重點轉移到了整合教學資源、整合學科內容、整合各學科結合點上。循序漸進,厚積薄發,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師課堂教學的執行力。
課堂教學,教師在用生命唱歌。
“草根”團隊的“草根”情結
學校現有8個教學班,18個教師中民辦轉公辦8人,代課教師10人。他們身上有一種割舍不斷的“草根”情結,淡泊名利,安貧樂教。
老教師伍家照,年近六旬,退休在即,按規定早就可以下崗休息,但是他不顧帕金森氏疾病的纏身,仍然堅守在三尺講臺,負責學校財務工作,擔任三年級數學課教學。為了讓信息技術走進自己的課堂,他拜能者為師,刻苦學習電腦操作技術,瀏覽網頁,下載資料,制作課件,把多媒體技術應用到了教學中。
女教師伍家翠,高中剛畢業就當起了“孩子王”。從耕讀教學點,民辦小學,公辦小學一路走來,35個寒暑使她逝去了青春年華。在民轉公考試中,以3分之差同公辦失之交臂,但她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在學校任代課教師,是一年級語文教師和班主任。多次為鎮提供示范課,把低段語文教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與時代同行,和學生共進”是這個團隊的追求。通過有層次的培訓,8個骨干教師,4名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青年女教師唐彩光,4年來,刻苦研修,潛心探索,成績斐然。2007年獲市思品教學比賽二等獎。2008年獲全市英語《空中課堂》教學比武一等獎,電教課件制作大賽一等獎。現在她是學校的文科教研組長,語文學科教學帶頭人。“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楊林市鎮大河北小學的老師們以行動實踐著自己的誓言。 (通訊員 傅永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