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教育部制定了新《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將青春期教育提前到小學階段。時隔大半年,記者調查發現,該規定在滬上小學推廣遭遇瓶頸,大部分小學并未將青春期知識納入課程。部分家長表示,擔心青春期教育會變相成為“性鼓勵”。教材和師資較欠缺也成為難推廣的原因之一。
家長擔心會適得其反
隨著近年來未成年人性成熟的年齡不斷提前,他們對“性”的好奇也增強。因此,為了科學引導,教育部制定了新《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并規定中小學健康教育內容包括五個領域: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其中,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要知道“我從哪里來”的有關知識;三、四年級學生要了解身體主要器官的功能,學會保護自己;五、六年級學生要知道青春期生長發育特點和個人衛生知識,提高網絡安全防范意識。
但部分家長卻擔心,小學開設青春期教育課是否過早,最終是否反而會“鼓勵”孩子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家長郭先生說:“一旦孩子知道了這些知識,他可能就會產生好奇心,很有可能就會通過別的途徑接觸到一些有害的、不良的信息。”
教材師資都較為欠缺
上海市青春期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戴耀紅說,我國的青春期教育,就是國際上所指的性教育,而性教育應該是伴隨人一生的。“很多人對小學開展性教育那么敏感,是因為他并不了解。其實,性教育內容很廣泛,比如性別教育也是性教育的一種,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就要學會‘男孩要像男孩,女孩要像女孩’。”但戴耀紅說,不少滬上家長從未接受、或未系統接受過性教育,如今面對孩子總是開不了口。
教材和師資的欠缺,則成為小學青春期教育難推廣的另外兩大原因。一位小學衛生健康老師坦言,目前并沒有統一的、系統的關于小學青春期教育的教材。“雖然也有健康教育課教材,但幾乎派不上用場。”記者調查發現,大部分滬上小學一般由校醫、心理教師、班主任甚至體育老師兼授健康教育課,學校也不會特意安排青春期健康課。戴耀紅說:“教授青春期知識,老師不僅要有知識的準備,更要有心理的準備。教師專業性不夠,會使學生難接受。”
對小學生要注意方式
戴耀紅認為,青春期性教育不該是簡單地傳授性生理知識,還要結合心理、倫理等多方面知識。“教育要適時適度適合,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講授不同的內容。比如針對小學生,老師可以除了引導他對自己的性別產生認同外,還可以通過教學生認識自己的身體,了解青春期發育知識。”戴耀紅說,小學生還未進入性荷爾蒙發育期,反而會更純潔、更科學地接受性知識。此外,教師講解時還需注意方式,比如可以通過做游戲、講童話等形式。(記者 馬丹)
(責編:陳曦)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