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等學校經過短時間恢復整頓,即開始進行院系調整,并邁入較快發展時期。當時高校的中心工作是為國家培養急缺人才,科研和社會服務尚未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大學社會服務的功能逐步發展起來。高校順應高等教育客觀規律,實現了三大功能的協調發展,成為國家創新體系核心組成部分。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回顧我國大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肯定成績,總結經驗,對于謀劃高等教育長遠發展,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促進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高校科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一是在學科建設和學科創新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面對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科也有分化、綜合的現象,也有新生和消亡。高校主動開展學科創新,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建立新學科,為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提供良好基礎。
第二是開展源頭創新,培育新興產業,創造新的需求,拉動經濟發展。多年來,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高等學校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建設了一批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形成了具有高校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結合行業、企業、區域發展需求,與企業和地方共建一批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在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開發、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技術進步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支撐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就業。大學科技園孵化培育出一大批成長較好的高新技術企業,為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及支撐行業技術進步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經過實踐探索,高校支撐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形成了上海三區聯動模式、廣東省部產學研結合模式、浙江大學模式、河北太行山模式。
第四是解決一大批環保、海洋、地震、氣象等社會發展領域的關鍵科技問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以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為代表的高校科研團隊,在“煙氣脫硫、脫硝”等煙氣凈化工程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科研團隊,在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抗腫瘤海洋藥物研究開發等方面,解決了若干關鍵科技問題。
第五是服務醫藥衛生、人口健康、“三農”等民生科技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