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楊七妹文化不高,但孩子們做完作業,還是愿意給奶奶看看。
單薄的身材,慈祥的面容, 61歲的楊七妹給人的感覺就像一縷和風。楊七妹是延平區西芹鎮長建村一位普通農婦,也是南平市2008年度“十大杰出母親”榮譽獲得者,眾人眼中成功的母親。
她的三子康建泉,多年來在普通崗位上默默奉獻,曾榮獲“延平區首屆十佳青年衛士”稱號,2007年2月8日在執行公務時光榮殉職,被省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稱號,省公安廳追記一等功。
她的四子康建平,是村里的第一位重點大學生,曾任系里的學生會主席,已成為一名合格的公務員。
楊七妹夫妻兩人受到的教育年限合起來不超過5年,卻培養出了兩名大學生,她的育兒經,在四鄰八鄉傳為美談。
教不了學習,教他們做人
楊七妹自己沒什么文化,面對孫輩的4個學齡孩子,這位樸實的農家婦女拿出子女每年給她的零花錢800元,設立了一個小獎學金,每年都給予獎勵,鼓勵4個上初中的孫子開展學習競賽。
“我講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就是用自己的言行,來教他們怎么做人。”楊七妹說,四子康建平在高中成績一直是學校的前3名,在參加高考的前3個月,由于忙于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成績落到了的全年段20多名,康建平在挫折面前消沉了。得知情況后,楊七妹在周末帶孩子到山上砍柴,一路上和他談心,幫助他走出心理陰影。高考時,康建平發揮出色,考上了廈門大學。
上世紀90年代,在鄉鄰的幫助下,楊七妹家曾蓋起一棟簡陋的房屋。1998年夏天,幫助他們建房的其中一位鄉親也開始建房,急需人手。本來每年暑假是康建平和建泉兄弟打工掙錢,補貼學費的“黃金時間”,但楊七妹還是把子女都叫回來,她說:“別人在我們建房時大力幫助過我們,知恩回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后來在交學費時,楊七妹只好把家里的3頭半大的豬,還有12只雞鴨,提前賣了。這個夏天,兩個孩子盡管沒有賺到足夠的學費,但他們都收獲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學會感恩,學會互助。
這種精神在楊七妹的子女心中扎下了根。在康建泉14年的交警生涯中,自掏腰包,資助在值勤中遇到的困難群眾10人2300多元。
給不了錢財,給他們精神
上世紀九十年代,康家的三子康建泉和四子康建平都處在求學的關鍵時期,當時一家人的年收入才1000多元,可光兩個孩子的生活費、學費,每年就要開支3000元左右。楊七妹決定到信用社貸款,5年間,為了孩子的學業,共貸款7000多元,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孩子們先后參加工作才還清。
為給孩子省學費,楊七妹節儉到幾乎苛刻的地步,在孩子參加工作前的5年里,她沒有添置一件新衣,一家人一年只在幾個重要的節日才吃點肉。“我們給不了孩子太多的錢,但是精神上我們支持他們。”楊七妹說。
三子康建泉考上大學后,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楊七妹發現兒子消瘦了許多。在她的一再追問下,康建泉才吐露,上個月他把自己的一半飯票資助了一個浦城的同學,自己每天只吃半飽。
得知真相的楊七妹既高興又心疼:“我們家也給不了什么錢,你以后就給這位同學背些米去吧。”在楊七妹的支持下,這個“背米行動”一直進行了半年,直到學校老師發現后,給這位特困學生發了特別助學金。
康建平在讀高中時,家里每月就給80元生活費,在廈門大學求學期間,他每年靠當家教,為自己掙到足夠的學費。
吃不上山珍,教他們吃苦
楊七妹始終秉承著一個樸素的觀念,要讓孩子們吃苦,才能培養出孩子珍惜生活的品行。
在上世紀80年代末,4個孩子都在讀書,每年新學期交學費前,是孩子們和楊七妹一起為學費而“拼搏”的日子——那就是楊七妹的“糊火柴盒”行動。當時在西芹鎮的南平火柴廠有制作火柴盒的外包業務,糊一萬只6元錢。楊七妹就帶著孩子們加班加點地干,有一年,為糊夠足夠數量的成品,楊七妹帶著孩子們連干了一個星期,每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當她和孩子們在交學費最后一天,從火柴廠領到足夠的工錢時,孩子們沒有歡呼雀躍,而是格外珍惜地揣起各自的學費。楊七妹說,這一“傳統”一家人堅持了好多年,直到后來家境寬裕一些,她還有意識地帶著孩子這么做,讓他們在吃苦中,更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如今,楊七妹一家生活的境況日漸好轉,但還是保持著讓孩子吃苦的家風。大女兒上初中的兩個孩子,一度迷上了上網玩游戲,成績急轉直下,楊七妹得知后,暑假時把兩個孩子接到身邊,每天帶他們上山打柴,下田種菜,給他們講當年他們的舅舅們為了掙夠學費是如何的不容易。在這個偏僻的自然村,經過一個月的“非常生活”,兩個孩子重新品味到生活的艱辛,懂得了珍惜,逐漸去掉了網癮。
“一個家庭一定要有好的家風,一個好的家風堅持下來,這個家就會有希望。”這就是一位烈士母親的育兒經。(黃旭輝 黃云峰 倪政團)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