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的滬上家庭中,父母對未成年子女關愛不足。記者獲悉,隨著近年來流動家庭、空巢家庭、離異家庭、重組家庭等多種類型家庭的出現,部分青少年成長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由于缺乏家庭關愛,一些青少年甚至出現了心理不健康、行為偏差等問題。對此,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要加強立法,同時強化社會支持系統,從而確保青少年享受足夠的“家庭關愛”。
萬余個案涉及家庭關愛
近3年來,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熱線、網站和線下活動共接觸到10000余起涉及青少年家庭關愛的個案,集中反映了部分家庭中存在的家庭關系冷漠、親子互動僵化、未成年人撫養爭議等種種問題。去年,12355與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展開了《上海家庭關愛狀況研究》,以抽樣方式向本市2000戶有未成年人的家庭發放調查問卷,結果顯示,23.1%的家庭存在關愛不足的問題。
據分析,此類家庭中,父母對子女關愛不足,其原因主要分為3種:父母(監護人)主觀上“不愿”關愛子女,占1.6%;父母受經濟、工作、精神等客觀條件限制,“不能”關愛子女,占5.8%;由于不懂教育方法和技巧而“不會”關愛子女,占15.7%。
“失愛青少年”應受關注
在“家庭關愛不足”的青少年群體中,有一類特殊群體引起了調查人員的特別關注———他們大多來自不完整家庭,嚴重缺少父母(監護人)的必要關愛,生存環境惡劣,部分人甚至面臨沒飯吃、沒地方睡覺的困境。研究人員將其稱為“失愛青少年”。
調查發現,由于家庭不完整、監護人不盡責、自身求助意識相對較弱,絕大多數“失愛青少年”尚未得到社會有力的幫助,相關機構臨時性的救助措施也無法幫助他們脫離長期的困惑。調查中,不少“失愛青少年”由于長期的心理壓抑和封閉,逐步變成了“問題青少年”,甚至走上歧途。
青少年小超,從小父母離異,跟隨奶奶生活,家庭貧困。后小超染上毒癮被勞教一年。勞改釋放后,小超想找份工作,但總因勞教經歷而遭人排斥。最近,小超奶奶生病住院,急需用錢。小超遭他人唆使,想參與販毒來賺錢。幸虧社工及時找他談話,令他放棄了這一想法。但小超的思想反復和實際困境,還是讓社工倍感困擾。
加強立法優化社會支持系統
目前,我國對青少年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學校保護和社會保護兩方面,對家庭關愛的監督和約束機制尚待建立,這正是形成眾多“缺愛或失愛青少年”的原因。對此,新華律師事務所律師浦澤幸建議,應加強“家庭關愛”的相關立法工作。如,明確判斷“失愛青少年”的標準是什么?發現身邊有這樣的青少年,該如何監督舉報?如何提供過渡性的臨時保護?如何對未盡到撫養義務的父母進行有力懲處等等,使保護“失愛青少年”成為一種常態。
整合各類資源,優化社會支持系統,為“失愛青少年”提供各類幫助和支持。這是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胡守鈞的建議。對此,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表示認同。他指出,相關機構要對“缺愛或失愛青少年”建立動態的監測評估體系,實時掌握其情況,并建立專門的“ 家庭關愛”社工隊伍,及時介入,并提供長期的幫助。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