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養是一種無言之知
主講人:王圣民
1967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上海市唯一美育特級教師。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政風行風監督員、上海市婦聯講師團講員、上海“東方講壇”講員。1996年起開設《藝術欣賞與教師形象塑造》課程,獲國家教委頒發優秀課程獎。近二十年在上海及全國范圍內為社會各界作禮儀、形象塑造主題講座兩千余場,影響較大。
人一旦獲得良好的教養,就像一輛車在向前運行時獲得了慣性一樣,再要讓他去隨地吐痰,再要讓他在公眾場合喧嘩,再要讓他冷漠地面對他人請求,再要讓他無視國歌響起國旗升起......就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了。
一個城市文明的基石:干凈、安靜、有序,就是這樣建成的。
這一類小事叫教養
2004年下半年,當時的北京市長王岐山談到2008年奧運會時,憂慮的是 “奏國歌時會有人不站起來”“有人會亂堆雜物”……即將啟幕的世博會也使方方面面憂慮。有關部門提供的消息說:在評估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17項指標時,上海市民的“言談舉止”得分最低……
“教養”,中國古時《三字經》就提到了,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特別指出,人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老師的失職。
“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英國王太后曾說:“MANNER”實際上是英國皇室存在的一個象征。 “教養”在我們當今的文化中,更多被歸類到“禮儀”“素質”“道德”一類。
教養上做得不夠好
今天,我們與這個世界上很多國家有了交流,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中國人去外國,還是外國人來中國,更不用說我們在自己的國家里,在教養上,我們做得不夠好,甚至很差,差到令人無奈、沮喪、無地自容。
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聯合國的一個組織調查材料提到中國大陸留學生形象時,有一個評語的表述為:不會看人,不會微笑,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從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不會說“謝謝”“抱歉”“對不起”……21世紀初,中國的一個企業家代表團在參加國際會議后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會議期間拍照不斷,抽煙不斷,打手機不斷,講閑話不斷……根本不顧及正在論壇發言者的感受,不顧及正在傾聽發言的聽眾的感受……
造成如此不堪現狀的原因很多,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抓道德教育,但大多都流于空洞、說教、大而無當、泛政治化、泛思想化,對于道德教育缺乏科學的思考。而教養,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完全可以成為切入點,成為抓手,成為著力點……但這一切都被忽視了。
甚至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教養被認為是舊文化當然地被排斥貶低。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