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不扎堆”應明文約束嗎?
http://www.caoliu14.com?2008-10-22 09:44? ?來源:文明風
我來說兩句
問: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表現出求熱鬧、愛“扎堆”的心理,對奇異的人或事以及在突發事件現場進行圍觀、起哄等。這極有可能對社會文明和公共安全造成不良影響。請問,在離2010年上海世博會還不到600天的日子里,是否有必要將“公共場所不要扎堆”寫進文明公約里?
———上海秣陵路 徐北方
答:說起國人的愛好,人們通常會想到打麻將、聚餐、擺龍門陣、侃大山。仔細看來,這些愛好都反映了同一個規律,即重視和喜歡群體生活,說白了就是“愛扎堆”。“愛扎堆”的心理,也體現在當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全民炒房、全民炒股、SARS期間全民買醋,以及從“世紀寶貝”、“金豬寶寶”到今年的“奧運婚禮”、“福娃寶貝”等等。林林總總的中國式扎堆,年年都有上演。
傳統上,我們這個民族就是一個崇尚群體性活動的族群。中國人喜歡“門庭若市”、“人山人海”、“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熙熙攘攘”、“濟濟一堂”、“萬人空巷”、“座無虛席”;就連丟面子和失敗也不只是個人的事情,而與大眾有關,比如“眾目睽睽”、“眾目昭彰”、“有負眾望”等等。所有這些串聯起來,就可知道,中國人是生活在群居型活動中的,我們享受在其中,一起快樂,一起打拼。
其實,扎堆現象中外皆有之,但為什么中國尤甚?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人多,最大的不同還在于西方人更多展現“獨立我”,而中國人展現更多的是“互依我”。西方文化中,人要去掌控環境,實現自我價值;而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要克己復禮,顧全大局,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改造環境。西方人的“獨立我”,相信人具有的天生獨立性,鼓勵個體通過關注自我、表達獨特的內心態度來尋求和維持自己與他人的區別;中國人的“互依我”則強調個人存在的價值要通過與他人的相互關聯性、個體承擔和實現的社會責任來實現。
舉個例子來說,西方人愛講“I am sorry”,直譯過來應該是“我很抱歉”,但我們通常將其譯為“對不起”。可實際上,兩者之間是有所差異的。“我很抱歉”是因為我意識到我做錯了,所以說抱歉;“對不起”是因為考慮到了傷害他人的緣故,因此表示道歉,凸顯人際交往和群體互動的過程和結果。
———上海秣陵路 徐北方
答:說起國人的愛好,人們通常會想到打麻將、聚餐、擺龍門陣、侃大山。仔細看來,這些愛好都反映了同一個規律,即重視和喜歡群體生活,說白了就是“愛扎堆”。“愛扎堆”的心理,也體現在當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全民炒房、全民炒股、SARS期間全民買醋,以及從“世紀寶貝”、“金豬寶寶”到今年的“奧運婚禮”、“福娃寶貝”等等。林林總總的中國式扎堆,年年都有上演。
傳統上,我們這個民族就是一個崇尚群體性活動的族群。中國人喜歡“門庭若市”、“人山人海”、“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熙熙攘攘”、“濟濟一堂”、“萬人空巷”、“座無虛席”;就連丟面子和失敗也不只是個人的事情,而與大眾有關,比如“眾目睽睽”、“眾目昭彰”、“有負眾望”等等。所有這些串聯起來,就可知道,中國人是生活在群居型活動中的,我們享受在其中,一起快樂,一起打拼。
其實,扎堆現象中外皆有之,但為什么中國尤甚?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人多,最大的不同還在于西方人更多展現“獨立我”,而中國人展現更多的是“互依我”。西方文化中,人要去掌控環境,實現自我價值;而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要克己復禮,顧全大局,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改造環境。西方人的“獨立我”,相信人具有的天生獨立性,鼓勵個體通過關注自我、表達獨特的內心態度來尋求和維持自己與他人的區別;中國人的“互依我”則強調個人存在的價值要通過與他人的相互關聯性、個體承擔和實現的社會責任來實現。
舉個例子來說,西方人愛講“I am sorry”,直譯過來應該是“我很抱歉”,但我們通常將其譯為“對不起”。可實際上,兩者之間是有所差異的。“我很抱歉”是因為我意識到我做錯了,所以說抱歉;“對不起”是因為考慮到了傷害他人的緣故,因此表示道歉,凸顯人際交往和群體互動的過程和結果。
![]() |
責任編輯: 余瑧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