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最近在視察奶制品市場時,批評一些企業缺少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現實的情況促使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職業道德與市場經濟是什么關系?沒有起碼的職業操守的市場經濟將會是怎樣的市場經濟?
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看,市場經濟與職業道德有著非常緊密的內在聯系,或者說如果沒有市場經濟所要求的職業操守,就不會有市場經濟的效率和由此帶來的經濟發展。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對二者的關系作過研究,認為個人必須履行他的工作或他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
如果說職業規定著人們的社會角色,那么,職業道德則是這種角色所必須遵循的道德底線。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職業道德,則是在市場經濟的架構中,社會依據不同個人、單位所處地位和職業賦予個人、單位的責任和義務。例如,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理所當然地應當追求盈利,但同樣理所當然地不能置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于不顧而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能不講誠信。醫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應當遵守職業規范,不能為了掙錢而讓患者重復檢查,開大處方。政府部門的職責是監管和服務,應當嚴格執法、盡職盡責,不能明知有問題而不作為。諸如此類,都是基本的職業操守,是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線。
為什么市場經濟不僅沒有淡化反而更加強調職業道德呢?這是因為,市場經濟是通過分工和交換組織社會經濟運行的經濟體制。而交換就會產生交易費用。這里所講的交易費用,是指與生產無關的包括搜尋交易對象、辨別真假、簽訂契約以及維護權益等的費用。如果交易費用過大,這樣的市場經濟就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在極端的情況下,這會迫使人們退回到沒有交易的時代(現實中的表現就是不買不信任的東西)。因此,高效的市場經濟必須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費用。而大家都遵守職業道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費用,最終使自己、也使整個社會獲益。如果突破道德底線的現象普遍存在,整個社會就會無序,無序的社會對誰都沒有好處。因而,遵守職業道德是市場經濟高效運行的基本保證。
雖然從理論上看,市場經濟離不開職業道德,但有的個人和企業仍然存在這樣的擔心:遵守職業道德會吃虧。事實上,他們可能會在一個時期或某些方面吃虧,但從長期和總體上看并不一定吃虧。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是不斷重復進行的,那些缺乏職業道德、沒有良心的企業和個人最終會遭到唾棄。例如,在這次“三鹿”奶粉事件中,人們紛紛購買沒有檢出有毒物質的企業的奶制品,就是對遵守職業道德的企業的最好褒獎。當然,除了人們對遵守職業道德的企業給予的這種褒獎,社會還應當嚴懲那些喪失職業道德、沒有良心者。沒有懲罰就沒有約束,就難以鑄就職業道德。
1759年,亞當·斯密出版了他的《道德情操論》,為他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奠定了倫理學基礎。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闡述了在市場經濟下人們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比如借債還錢等。他認為,這是一種美德。這種美德就是正義,人們對于正義準則應當給予最神圣的尊重。他還指出:“不折不扣并且堅定不移地堅持一般正義準則的人,是最值得稱贊和信賴的人。”從亞當·斯密提出這些觀點到今天,時間已經過去了200多年。歷史的經驗一再告訴人們,在實踐斯密的《國富論》所揭示的原理時,一定不能忘了市場經濟是有道德前提的。對于我們來說,既然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須培育與之相適應的職業道德。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課題,也是一個艱巨緊迫的任務。(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李義平)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余瑧 |
- 2008-08-21榕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農貿市場專項整治現場會
- 2008-09-11權威解讀新修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 2008-09-24榕啟動文化市場安全檢查 歡迎市民舉報問題場所
- 2008-09-22溫家寶在京看望"奶粉事件"患兒并考察奶制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