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都可以用英語
向外國游客介紹北京前門的故事了”
我快樂──參與帶來快樂,奉獻創(chuàng)造幸福
黃莉,居住在亞運村的一名社區(qū)工作者,和社區(qū)編織班的16個姐妹,從奧運申辦成功開始編織奧運作品,舞動的北京、福娃、“鳥巢”和“水立方”……為了使作品更為逼真漂亮,她們從選料到配色、從圖案到成品下足功夫。編織用的漁線,連起來能繞天安門廣場十圈,使用的彩珠堆在一起,可以裝滿幾大籮筐。她們不停地編,然后送人,再編,再送人,只因為一個共同的愿望:把作品送給有緣來亞運村的每一位外國朋友,讓世界人民和我們一起感受北京奧運的快樂。
在奧運籌備的七年間,像黃莉這樣為了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文明,自發(fā)加入到奧運宣傳志愿者隊伍中的普通人,不勝枚舉。被確定為奧運外賓接待家庭的空竹老人劉振鈺,用5年時間抱病制作了2008個象征著五環(huán)精神的手工藝品。“五子保平安”的巧手老人李兆嫻,生前三個月與病魔斗爭中創(chuàng)作出福娃系列剪紙的山東殘疾男孩聶帥,都是他們中間的代表。
一場體育盛會,何以讓舉國上下的普通百姓如此忘情地投身其中?是奧林匹克與生俱來的魅力與感染力,是改革開放30年累積的民族自豪感和百姓自信心。
吳湘舟,北京第十三中學教了37年英語的退休教師,近三年來毛遂自薦在前門街道做志愿者,義務教授老年居民學習英語。吳老師耗時兩個月開創(chuàng)性地編寫社區(qū)英語教學教材,每周從通州趕到前門風雨無阻,用心良苦地激發(fā)學員興趣,結果培養(yǎng)了一大批忠實的學員,其中不乏從海淀、石景山趕來的鐵桿“粉絲”。如今,“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都可以用英語向外國游客介紹北京前門的故事了。”67歲的吳老師一提到自己這些老年“學生”就流露出一種驕傲的神情。
北京交通大學法律專業(yè)大三學生謝冰,1米80的個頭,因身高合適而被選中奧運會期間扮“福娃”。當初覺得很好奇也很好玩的小謝,穿上“福娃”的行頭后才知道,做“福娃”的滋味并不那么浪漫:衣服是塑料做的,不透氣,憋悶難受,還要背上十幾斤重的電池和鼓風機。奧運會前后正是北京的酷暑,小謝每天都要穿上這身行裝表演近10次,每次至少20分鐘。每回表演完,他渾身上下都濕透了,像蒸過桑拿一樣。一天下來,流的汗能裝滿一個礦泉水瓶。
雖然工作很累很辛苦,而且沒有任何露臉的機會,但謝冰仍很高興:“因為我給大家?guī)砹藲g樂,看到觀眾興高采烈地與‘福娃’拍照合影,甭提我有多開心了。”現(xiàn)在他一穿上“福娃”的衣服就特別“來勁”:“覺得和‘福娃’已經融為一體了,如果讓我再次選擇,我還會首選扮‘福娃’。”
在北京市天壇街道還有一位年紀最大的奧運城市志愿者、103歲高齡的付漪泉。“奧運會是盛事啊,全世界都在看。這次輪到咱中國了,怎么能不高興?”付老爺子說:“眼瞅著奧運會快到了,咱得做點啥,北京是咱的家呀!得守好(社區(qū))這塊地兒,把治安弄得妥帖。個個小區(qū)都安生了,奧運大賽才能順順當當。”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個人的最高需要,即實現(xiàn)個人抱負,施展才能,回饋社會。在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中,會產生一種“高峰體驗”的情感。此時人處于最激蕩人心的時刻,是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tài)。
奧運,為這種回饋提供了舞臺;奉獻,為這種追求創(chuàng)造了幸福。當每個人的奉獻匯聚成社會文明的進步,并惠及全社會、惠及社會中的個體時,誰會不快樂?
回望30年間,很多人為市場經濟“西學東漸”下膨脹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而憂慮,不少人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的流失而呼號。而今,當奧林匹克精神用它無可比擬的感召力在七年間滌蕩國人身心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中西方先進文明的交融,即將成就的不僅僅是一屆獨特的奧運盛會,更是中國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在經歷了30年的沖擊后,再一次的回歸和升華,是民族文明素質提升的一大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度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北京奧運會又成為這一文明吸納其他先進文明的又一見證。 (記者蘇會志)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余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