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散淡,是做人之道,也是養心之道??串斀袷澜纾t塵擾攘,物欲橫流。面對社會中繁雜紛呈之現象,如無散淡之心,滿腦子私心雜念,滿身銅臭,滿身俗氣,心靈怎能清新、清澈、清醇!精神被權欲物欲色欲嗜欲所困擾,思想怎能高潔、高尚、高遠!一旦陷人金之美麗、權之美麗、色之美麗的泥潭之中,不說為人所不齒,自家性命也難保。道理何在呢?從醫學角度來看,凡是把官位名利看得太重的人,往往會孜孜汲汲追逐不休,殫精竭力機關算盡,慘淡經菅如履薄冰,惟恐一個閃失全盤皆輸。長期處于高度緊張、壓力過大的應激狀態之中,心理如何承受得了?難免有朝一日不被超載的負荷所壓垮,使繃緊的神經弓弦發生斷裂,心理失衡,導致大腦皮層功能紊亂,神經內分泌系統失調,代謝失靈,免疫力下降,引發多種心身疾病甚至癌癥而禍及健康和生命。
如何才能“散淡”呢?孟子說得好:“養心莫善于寡欲?!贝蟾墒澜?,蕓蕓眾生,不可能人人都去做官,個個都能經商。再說,廣囊的宇宙之中,地球只是一粒粟。而人生只不過像流星那樣,轉瞬即逝。如此短暫的生命,更應百倍珍惜,何苦被名利所累呢?若能從這個角度去想去看,不是會淡泊得多了么!近讀唐代詩人王維的《鹿柴》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边@位“詩佛”在詩中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家箴言做了何等巧妙的詮釋。詩人曾飽嘗“安史之亂”苦頭,頓悟到人生真諦。那就是虛靜與孤寂,絢爛至極,終將歸于平淡。紅塵萬丈,最后煙消云散。詩人隱輯藍陽鄉下建竹里館,成為散淡之人。這樣說,并非要人們都去深山老林做什么“隱土”,而是?。m世中做到“清心寡欲”,對功名權勢散淡達到這種“散淡”精神境界,才能甘于平凡。安于寂寞,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寧靜澹泊,遠離諸多欲望帶來的煩惱,減少了失落感,多了點滿足與自得,心理平衡,也就活得灑脫自由,身心自然健康得了好身體,也就能執著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有所創造,有所建樹,取得成功,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
由此可見,散淡既非無理想少追求,也不是懶散和碌碌無為,而是在閑中散淡,在靜中冥思,去品味人生、領略人生、頓悟人生,這樣才可“明志”,才能“致遠”。清代學者張潮在其《幽夢影》中寫道:“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人莫樂于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
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與之樂,孰大于是?”可以說,在有生之年能做到“散淡”的人,才是智者。其人生才有意義,也不枉到人世間走一回。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
- 2008-07-09端午節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