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文明社會的和諧音符
http://www.caoliu14.com?2008-07-24 09:03? ?來源:中國文明網
我來說兩句
8年前,在眾人的資助下,河南省洛寧縣農村姑娘蔣海娟最終完成了大學學業。如今,她已是一名高中教師。她與丈夫商定:在還清那些資助過自己的人的錢以前,他們不買房、不旅游,不花一分不該花的錢。近日,蔣海娟夫婦滿懷深深的感恩之情,帶著記錄著當年好心人姓名的記錄本,返回家鄉,挨家挨戶地向當初施恩于她的人們“歸還借款”。(7月18日《洛陽晚報》)
事情雖小,但近在身邊,感人肺腑。樂善好施和知恩圖報既是中華民族之美德,更為世人所共同珍愛、稱頌和推崇。早在1893年,美國總統林肯就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全國的“感恩日”。時至今日,作為家人團聚和相互致謝的一天,該節日備受人們喜愛。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一中國傳統諺語在描述一種美德之余,更折射出一個人的生活理念和態度。蔣海娟的“還款之旅”是對“知恩知報”的一番感悟,而當年向她伸出熱情援助之手的好心人,又何嘗不是在感恩社會,回報社會。
感恩行為不是受益人尋求的一種心理安慰和負債思想的解脫,它是受益人深植于心中的自然情感的流露,是對生活的熱情歌頌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困境中得到的幫助和溫暖更能激發起挑戰困難的勇氣。因此,對恩情的銘記和感恩是一個人成功的前奏和號角,是永恒的健康信念、心理寄托和巨大的無形動力。
人生于世,無處不受大自然陽光雨露之滋潤,無日不受草木鳥獸之供養。受恩而后知恩,知恩而后感恩,人類最為理想的文明社會正是在關愛和感恩中逐步發展和形成的。
讓我們在文明、和諧中領悟感恩,在感恩中促進文明、和諧。(李地耕)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