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首個法定清明節后,全國各地于6月7日迎來首個法定端午節“小長假”。一些傳統習俗重新進入公眾視野,令許多人產生了一種熟悉而陌生的感覺。
民俗專家認為,端午節等民間傳統節日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后,應該將民俗教育引入學校課堂,以構建保護民族傳統節俗、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長效機制。
學生之惑:民俗無處可學
“端午節?當然不只是吃粽子啦。我媽媽還會給全家人做彩繩,系在我們的手腕、腳踝上。過完端午節,再解下來,連成一條,掛到樹上。”西寧市第十三中學高一女生楊亞南的回答令記者眼前一亮。她還驕傲地說,她自己會包粽子。
此前,記者采訪多名中小學學生,詢問他們端午節習俗,其回答基本以“吃粽子”為主。青海師范大學民俗學教師劉永紅告訴記者,不僅是中小學學生,就連上他課的大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習俗也不甚了解。
在青海,端午節不僅是漢族的節日,青海東部土族、藏族和蒙古族群眾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由于青海很少生產做粽子用的大米,當地群眾就將韭菜合子切成三角狀,模仿粽子;用梳子在韭菜合子表面劃出道道痕跡,象征粽繩。此外,還有用柳樹枝、楊樹枝代替艾草,用綠豆湯代替雄黃酒等習俗。西寧市第十三中學高一女生楊亞南說的“彩繩”,便是民間認為可以辟邪的五彩絲繩。
“可是,這幾年媽媽不做彩繩了。”楊亞南有些郁悶地說:“端午節也過得越來越單調?!?/p>
她說,端午節、中秋節這些節日現在更像是一種形式,一些習俗逐漸消失了,她和伙伴們無處可學。
身為“語文課代表”的她還反問記者說:“我們知道端午節與屈原有關。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屈原的詩歌,有多少人讀過《離騷》《九歌》呢?”
老師之嘆:民俗教育無“書”可教
學生疑惑民俗無處可學,老師則苦于民俗教育無“書”可教。
華羅庚實驗學校西寧分校去年下半年起在八年級(初二)開設“民俗民風”課程,每周一節課,主要介紹中國各民族民俗、各地風土人情和傳統節日。該校副校長丁郁松說,這門課屬于學校自主設置的校本課程,沒有專職教師,只能請3名地理老師兼任,講義也由老師自己編寫。
“這門課剛起步,教學形式比較簡單。”地理老師吳貴業說:“我們學校學生生源地比較廣泛,少數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所以這門課主要介紹少數民族習俗、禁忌?!?/p>
吳貴業感嘆說,學生們對民族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但是,由于大家對外界接觸面太窄、接觸機會少。因此,問起端午節、清明節這些中國傳統節日,他們總是一臉茫然。
他說,這門課沒有教材,也沒有合適的電視片可以放給學生看,只能經常采用互動式教學,由學生自己講述家鄉的民俗。
其實,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年前便出版了專供中學的教材《中國民俗文化》。這本書由多名專家編寫,生動地介紹了各地民俗,具有權威性,還收錄了魯迅、沈從文等名家的作品。不過,這本民俗教材顯然遠不如與考試相關的教材那樣普及。
西寧市十三中學副校長馮永清坦承,由于民俗教育不屬于國家和省里規定的課程,他們只能嘗試著開展這方面的教學和活動。該校每學期為每個年級安排一次至兩次民俗講座?!岸际怯杀拘@蠋熥约褐v。”馮永清說。
專家之見:民俗教育應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專家認為,民俗教育應借傳統節日法定化的“東風”,成為學校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青海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宗福說,改革開放以來,過去被認為屬于封建、迷信、落后的民間傳統節日和習俗得到國家重視,民俗學教學、研究發展很快,許多高等院校開設了民俗學或相關的文化、文學、歷史專業,設立了碩士點、博士點,為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但是,很多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并沒有從事相關行業,而是進入中學教語文,或者進入大學教大學語文、馬列等公共課,造成了嚴重的人才浪費?!壁w宗福說,“國家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人才,投入到民俗教育中。”
目前,國內許多地方都發行“鄉土教材”,但側重于當地歷史、地理、經濟、民俗的內容較少;有些學校也開展了一些民俗教育活動,如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民俗文化進校園”,但每年活動時間只有兩天至三天。
“沒辦法,國家沒有明確規定,而且有高考‘緊箍咒’在,像常規教學那樣開展民俗教育,學校和家長也不答應。”他說。
趙宗福還認為,教育部門和文化部門在民俗教育上應該“并軌”,但目前民俗文化保護僅限于少數專家和研究機構,未能與學校教育有效地結合。
盡管如此,他仍然呼吁教育部門革新觀念,加強民俗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現在年輕一代受到西方文化沖擊,傳統節日和‘洋節’競爭加劇。傳統節日成為法定節假日是個好機會。如果民俗教育跟不上,長此以往,我們文化的根就斷了,文化獨立性就會喪失?!壁w宗福憂慮地說。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余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