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外交往中應注意哪些禮節?
尊重各國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尊重客人,是最大的失禮。涉外工作人員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知識,在接待中才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各國來賓出現的問題。例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也忌談豬,連豬革制品也要回避;有些佛教徒不吃葷;印度教徒把牛當“神”,絕不吃牛肉;吃抓飯的國家,如印度、馬里、阿拉伯等國家,認為左手不清潔,不能用左手與他人接觸或用左手傳遞東西;天主教把“13”和“星期五”看做是不吉利的數字和日子;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搖頭表示贊賞,點頭表示不同意;羅馬尼亞禁過堂風;埃及人忌諱針;伊朗人忌議論嬰兒的眼睛;巴基斯坦人嚴格禁酒;尼泊爾等國在衛生間要備清水,便后沖水用;西薩摩亞男女都穿裙子;馬里人以黑為美;有些非洲國家的男子對女子的尊稱是“媽媽”,不管女子結婚與否,等等。如對這些風俗習慣不了解,就容易做出使對方感到失禮的事。
尊重老人和婦女。在接待外賓時,要特別尊重照顧老人和婦女,這是一種美德。行走時,請老人、婦女先行;乘車時,請老人、婦女先上;上、下電梯時,請老人、婦女在先。在用餐或宴會席上,如果鄰座是老人或婦女,請老人、婦女先行入座。進出大門主動幫老人、婦女開門、關門。如果想抽煙也要先征得鄰座婦女的意見后再定,等等。這些都應養成習慣。
遵守時間,講究信用。參加各種涉外活動,一定要按時到達,不能提前過多,更不能遲遲不到。如果不能赴約,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如確實因某種原因遲到了,也要表示歉意。不遵守時間,無故失約,在國際上是失禮的行為。
舉止端莊,注意言行。不要作一些異乎尋常的動作,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嘩,不放聲大笑,不在遠距離大聲喊人。走路不要搭肩膀,腳步要輕,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忙奔跑。無論站立或坐下,姿勢都要端正,不要蹲在地上等車、等人。站立時,身子不要歪靠在墻上或柱子上,不要坐在椅子扶手上。坐著時腿不要亂蹺、搖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褲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鄰座的椅背上。女同志不要叉開雙腿。
切勿隨地吐痰,可吐在自己手帕里。不亂扔煙蒂或其他廢棄物品。
在公共場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齒,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癢,搖腿,脫鞋,打飽嗝,伸懶腰,哼小調。打噴嚏、打呵欠應用手帕掩住嘴、鼻,面向一旁,避免發出聲音。
演出和進餐等場合不許抽煙。如婦女在座,應征得婦女同意。不要邊走路邊抽煙,進入會客室、餐廳前,應把煙掐滅。
參加活動前不要吃蒜、蔥等味大的東西;必要時,嚼一點茶葉可沖淡蒜、蔥味。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