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中與禮儀相悖的行為日益加劇,小至缺乏起碼的禮儀常識,如不會問候、不會謙讓、不會尊重師長,大至行為放浪等。曾幾何時,從溫文爾雅的社會精英滑落到被某些文章稱之為“丑陋的大學生”,這一變化令人瞠目,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當代大學生禮儀失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家庭與教育制度的原因。一般來說,禮儀教育呈現為由外到內、由低到高的一個遞進過程。毫無疑問,禮儀教育應當從小抓起,因而,學前階段與小學中學階段恰當的禮教育可謂至關重要。遺憾的是,在我國應試教育尚未得到徹底改造的大背景下,是否用功讀書,是否分數排名在前,幾乎成了人們判斷一個中小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當家長們為孩子考入某所大學特別是重點大學而歡欣鼓舞以至松口氣的時候,是否也能同時清醒地意識到這個孩子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健全孩子——他體內缺少必要的“禮儀基因”與“禮儀維生素”。
二是高校教育、管理上的原因。應當承認,一些高校的決策、管理部門對禮儀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和切實有力的措施。當一個高中生邁進大學校門的時候,即開始進入“斷奶期”和“輕松期”。所謂“斷奶期”,指離開父母開始相對獨立,生活與學習開始自理;所謂“輕松期”,指剛從高考的桎梏中掙脫出來,新的學習壓力相對來說沒那么大,從而感到一種多年來未有的輕松。處于“斷奶期”、“輕松期”與青春期的大學生開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讀和封閉的校園生活,他們有條件、有時間、有精力通過不同的渠道、途徑,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時,小學中學時期缺乏禮儀教育而留下的隱患,在某些不良社會風氣的誘導下,就可能轉化成為現實的不道德行為,甚至一失足而留下千古恨,此種例子不勝枚舉。
回顧歷史,禮儀教育在中華民族古代教育中曾有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我們的老祖宗旗幟鮮明地提出人“不學禮,無以立”,包括孔子在內的許多古代大教育家圍繞禮儀著書立說形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龐大的理論體系。誠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民族對禮儀教育的內容有不同的認識和規范,然而它們之中仍存在若干相通和可以互相借鑒的成分。我們不得不承認,長期以來,我們對中國古代的禮儀理論往往采取否定與摒棄的態度,而不是進行科學地揚棄,結果把澡盆中的臟水連同嬰兒一起潑掉了。我們一方面以中國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而自豪,另一方面卻對古代的禮儀理論是那樣的冷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環顧現實,當前整個社會正處于一個價值轉型期,一些傳統的思想觀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挑戰,倫理、道德領域出現了某些紊亂,這是任何一所高校、任何一位大學生都不能回避的現實。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必須將禮儀教育放在自己議事日程的重要位置上。
責編:林長春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