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q0qi0"><del id="q0qi0"></del></dl><td id="q0qi0"><kbd id="q0qi0"></kbd></td>
    <input id="q0qi0"></input>
    <s id="q0qi0"><kbd id="q0qi0"></kbd></s>
  •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風首頁 > 文明網校> 案例評彈 > 正文
    “禮”的功能與作用
    http://www.caoliu14.com?2008-01-21 15:06? 香港中文大學 李木妙?來源:《東方道德研究》    我來說兩句
     

      其實無論古今中外,道德修養,對個人而言體現的是人格,對國家而言體現的是信念,對民族而言體現的是精神;同樣地,禮儀,對個人而言體現的是氣質,對國家而言體現的是形象,對民族而言體現的是素質。因之,中國傳統中的舊禮的道德精神,在當代中國中仍有其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和可以發揮現代的社會功能。當代魯迅僅從負面丑化的所謂:“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等偏激地夸張其詞。然則禮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發揮的正面的功能與作用,可從以下幾面反映:
      
      (一)“禮”與個人修養
      
      注重個人道德的修養,追求道德的完善,進而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宏愿,當是中國士人終生的追求,亦是知識分子立身求存的根本。傳統儒家法的《大學》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以“修身”為本,而以“平天下”為其歸宿。“修身”之所以為本,是因為其在八目中起根本性的決定作用;在八目的先后聯系中,修身是一個關結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要達到的目的或結果就是修身,離開修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均失去了意義;而修身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因此三綱八目的大學之道,是有系統的道德主體的自覺,其核心便是修身。修身這一內外結合的特點,已非純粹意念及活動的內省,而是有著外在表現。故《中庸》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依禮生活,既可以修身成德,亦可敦親睦鄰。故孔子對門人顏回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便是指點修身工夫,使身體活動(視、聽、言、動)合乎禮。所謂“發乎情,止乎禮”;前者是感性欲求,而后者是理性的節制。因此傳統社會中人所表現的誠心、篤實、勤勞、節儉,廉潔、寬厚等品性,可說均由禮教陶養而成。
      
      至于針對世風日下的社會,個人生活品質的改正,其實就是在挽救人心,或者說就是所謂的心靈改革,心靈改革絕非一句空話而成,而是可行以方的:
      
      1、杜絕無謂應酬
      
      那些不必要的應酬,只是在消耗我們的生命,破壞我們的健康,而毫無益處,當時也許覺得很熱鬧,曲終人散之后,反而會更覺寂寞無聊。長此以往,就會麻木不仁,進而會去尋找刺激,戕害身心,莫此為甚。因此首先從杜絕無謂的應酬做起,其實這也并不難做,幾次拒絕之后,別人也就不會想再找你了,自己也更心安理得地不想參加。
      
      2、盡量幫助別人
      
      施比受更樂,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你有能力幫助別人,就已經足以證明你比別人幸福多了。當你看到別人因你的幫助而快樂時,相信你的快樂必定超過他們。社會人群共同生活,非常需要互相幫助以促進繁榮和樂,你又何必吝嗇而不為呢?
      
      3、經常心存善念
      
      人的行為都是由善念來激活的,心存善念,則行為隨之而皆善,稍有惡念,即須立刻予以排除凈盡,不能姑息,絕不能放任惡念生根蔓延,一旦蔓延,一旦滋長,再除則難,人很容易自我寬恕,會想出許多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所以必須在起心動念之時,就要徹底排除惡念,認真把持善念,這就是修養的功夫,完全要靠自己,別人無從知悉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念頭?常持善念,你會感到天地開闊,到處溫暖,人人可愛,心中充滿歡樂。佛家如此講求,儒家也要我們“思無邪”,任何事盡量往好處想,道理是一樣的,能如此則一些小小不愉快,根本不會放在心上,比較大的橫逆之來,也可以看作是一時的磨練,不至于郁抑在胸,久久不去了。天天快樂過日子。
      
      4、懂得知分守分
      
      人我之間,當有一定之際,逾越分際,就會造成磨擦和沖突,所以自由應以不妨礙他人自由為界限。知分是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范圍及與人相處的界限分寸所在,譬如我只是一個學生,我只應該用功讀書,我身上只有一點零用錢,我不能做某些分外的事,或過分地花費。公務員應該盡忠職守,不可為圖非分利益而假公濟私。身為高級官員,更不可濫用職權,圖利已損人。而男女之間更應嚴守分際,以確保社會家庭之安寧與和諧。
      
      5、不斷自我反省
      
      時時反省自己的言行,如有缺失,就要立即改正,并牢牢記住,永不再犯。反躬自省,是儒家重要的修養功夫,是成圣成賢的基礎,能不斷自我反省,改正過失,至少不會去做壞事,內心平靜安寧,在外面受人尊敬。社會上壞人減少,好人增多,自是太平景象。
      
      (二)“禮”與家庭倫理
      
      傳統中國,是家庭、家族而宗族的民族國家,而家庭、家族的和睦和穩定關涉整個社會的安危;所以,在家、家族中建立和諧的關系至為重要,而家中的人倫關系自然受到普遍的重視。在家庭中,講求的倫理關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等,每個成員與不同的家人相處時,都應恰如其分地謹守一定的禮節;這不但古有明訓,也是每個中國人深切了解的道理。
      
      在家庭“五倫”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親疏遠近的關系和各種不同的交接之禮,其中最基本的,見于《孟子》滕文公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禮記》禮運篇且云:“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十義。”又如林逋《省心錄》說:“君容而訓,弟恭而勞,夫和睦而莊,婦守正而順,人倫之道而盡矣。”
      
      至于長幼之倫在原始儒家的要求中,指的是人與人相對的行為和態度,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均是相對的。其能適度的表現,正所以說明中國人具有謙遜、和氣、講禮貌、有節制等美德。今日由于社會結構、家庭形態的改變,以及平等思想流行等因素,致使父子、兄弟、長幼之分,不太可能如過去一樣明顯、嚴格。當前講求“長幼之倫”,應著重其精神,而非表面的形式;應從感情的角度出發,而不再是用禮法來約束,讓每個人發自內心地孝順父母、尊敬長上。
      
      除在家庭里有父子、兄弟等的交接之禮,這種關系亦于家族、宗族、鄉里乃至整個社會中發展,使每個人在與人相處時,有一套可以遵從的規矩。而我國儒家思想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尊賢”等觀念,更強固了中國社會尊重長者的傳統風俗。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常依個人與他人血緣上的親疏,訂出其關系的遠近,其能使整個社會,如同一家人般的情感融洽,關系和睦;并由各種不同的規矩禮數,陶鑄每個人,使其各守本分,以禮待人,從而形成一個有理、有情、有秩序的社會。
      
      (三)“禮”與社會公德
      
      在中國傳統的禮數中,群體利益至高無上,而個人地位顯得微不足道;這也許和中國以家庭、宗族為本位的社會有關,家庭(族)的任何成員均須以整體利益為重,為了整體,甚至可犧牲一己利益,即所謂“克己奉公”。即克制自己的欲念,全心全意為公,這實際系先公后私;在這種價值取向影響下,形成中國人天下為公的胸懷。《禮記》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儒家的理想大同社會,在那里,人人以天下為公,任人唯賢,誠信和睦,大家互相友愛;老人有人照顧,壯年人有用武之地,幼年有人撫養,老弱病殘獨身者不被遺棄。男女有份,各有歸屬。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就是大同社會。
      
      培養禮讓之風,為化民成俗的盛事。一個社會,禮讓廢則爭竟生;禮讓能舍已從公,爭竟則將損人以利己。一個無私心的人,常會想到別人,所謂:“人之有投(能),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反之,一個自私的人,他只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所以事事要把持,要占先,對別人的賢能,妒忌之且不暇,當然更無所謂不讓了,可見禮讓與公私有關。抑私以全公的禮讓精神,是“讓利不讓義”。利之所在,可以讓;義之所在,則當仁不讓。因此,急公好義,見義勇為,正可視為禮讓精神的積極表現。此外,崇信尚義、敬業樂群,均有救濟當前社會功利之弊與促進和諧進步作用。
      
      現代社會,物質條件豐盛,講求生活的享受。但是每天打開報紙,搶劫,偷盜,欺詐,勒索,綁架,殺人,放火,天災人禍等社會新聞, 無所不有,甚至是青少年的犯罪率之高,實在驚人。大家都說社會生病了,卻未能提出有效的醫治良方,回顧數千年的歷史,似乎很少或根本就沒有這種亂象。不禁令人想起《禮記-經解》里的一句話:“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因為那些舊禮教所培養形成的忠恕誠信、溫柔敦厚、勤儉耐勞、誠懇實在、孝悌慈藹、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善良淳樸的特色,如今已是蕩然無存。
      
      可是過去有很多善良風俗,保存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具有指導人生作用的,如尊重老人家,老人家的生活經驗是非常珍貴的,俗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就是這個意思。在家能孝親,出門能尊老,永遠不會吃虧,社會也顯得溫暖富人情味。又俗云:“家和萬事興”還有“和氣生財”是我們中國人最高的理想,家庭和睦是最大的基礎,真的是萬事可如意興旺。和睦的基礎則在于忍讓和體諒,自然大家一片祥和。還有很多優良的傳統舊禮保存民間,可惜的是現在的人沒幾個能知道其來源,更少人能說得出其儀節背后的設禮用意。以致很多好東西都被時霪沒了,如民間保有的婚禮、喪禮,如果去深入研究,一定有許多新的體驗與發現的。
      
      文章來源:王殿卿教授主編《東方道德研究》,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錄入:心蓮,編輯:后學)

     

    責編:林長春

     


    責任編輯: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心情榜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爽爽爽爽爽爽a成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麻豆视频,69式性无遮挡免费视频下载,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麻豆
    <dl id="q0qi0"><del id="q0qi0"></del></dl><td id="q0qi0"><kbd id="q0qi0"></kbd></td>
      <input id="q0qi0"></input>
      <s id="q0qi0"><kbd id="q0qi0"></kbd></s>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国产情趣免费视频| 欧美色图23p| 巨胸喷奶水视频www网免费| 国产乱人伦无无码视频试看|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四虎免费精品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自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在线| 乱子伦农村xxxx视频| 91在线丨亚洲|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蝌蚪蚪窝视频在线视频手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热线| 中国一级特黄特级毛片| 精品国产一二三产品价格|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 嗯灬啊灬老师别揉我奶了啊灬嗯|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sao虎新版高清视频在线网址|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免费| 日韩色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人|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 四虎国产永久免费久久|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在线亚洲v日韩v|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网址| 最新视频-88av| 国产xxxxx| bl道具play珠串震珠强迫|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自慰| 国产福利在线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18禁| 激情五月激情综合|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一级免费黄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