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聲“謝”,難不難?
近日,廣受媒體關注的湖南少年黃舸,給出一種答案:他在生命的最后歲月,選擇了萬里奔波,只為向幫助過他的人說聲“謝謝”。
而反觀社會上的另一些人,卻遺憾地給出了另一種答案:30年來,重慶一對老夫婦靠撿垃圾收養了49個棄嬰,但這些孩子被抱養后,卻沒有一個回來看過老人;“感動中國”人物叢飛,臨終時,受他資助的100多位學生家長不但未來探望,有的竟還責問:“不是說好要供到大學畢業嗎?這不是坑人嗎!”……
“飲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中華民族素有感恩的傳統美德。黃舸的一句“謝謝”不知感動了多少人。可為什么有些人,道一聲謝,卻這么難呢?
這與當下社會文化中的一些缺失不無關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滋生了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在一些人心中,社會關系被畸形壓縮為單純的物質交換關系,只要支付過費用,就認為已兩清,只注重物質交換,不注重情感交流。我來賓館飯店消費,你替我開門,我干嗎要謝?你掃大街是拿錢的,我干嗎要感謝?農民工替我干活我給你錢,干嗎要感謝?感恩、感謝被逐漸剝離,一些人逐漸習慣于冷漠,習慣于背離感動,習慣于把別人的給予當成理所當然。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也過于側重功能性,傳統美德教育相對弱化,感恩意識便在漠視中逐漸“斷裂”。這樣一來,出現把父母的愛看作天經地義,對別人的關心無動于衷的“冷漠群體”,也就在所難免。
還有一些人對感恩存在著錯誤理解,認為施恩是一種賜予,感恩是感謝恩惠,這會使雙方出現人格上的不平等。比如一些企業舉行各種儀式,進行“示眾型援助”,就很可能非但無法喚起受助者的感激之情,反而扼殺其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種道德良性互動的潤滑劑。學會感恩,不獨是對善行的回饋,更是對善意的肯定和傳遞;拒絕感恩,會讓人們逐漸對善舉失去反應,對善良變得麻木,最終對友愛互助失去信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重構感恩意識不僅是一個文化命題、社會命題,更是一個時代命題,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應有之義。
重構感恩,有待國民在觀念上從淡漠轉為重視。感恩可以使人的內心更加和諧,多一份滿足,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奉獻,少一份索求。感恩可以使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發自肺腑的一句“謝謝”,可能促陌生人成為朋友,讓鋼筋叢林充滿溫情。感恩有助社會更加和諧,城市更好地反哺農村,先富者回報社會,企業擔當更多責任,市民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珍愛休戚與共的大自然……
重構感恩,呼喚教育的改進、社會輿論的推動。所謂發展有靈魂的教育,就是要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包括知恩、感恩等品行德性得以弘揚。
重構感恩,還需要社會多方努力!
責編:劉艷婷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