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的表現
禮儀是人們交際過程中的一些行為規范和行為方式,其內容表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就禮儀使用媒介劃分,可以把禮儀表現分為:語言類禮儀、身體語言類禮儀、飾物類禮儀、酒宴類禮儀。
語言類禮儀
根據《辭海》的解釋:語言即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語音、詞匯、語法構成的符號體系,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由此,語言類禮儀又可以分為語音類、口語類和書面語類三種禮儀形式。
語音類的禮儀指通過不同的語音來表示禮儀的意思,即通過聲音的高低、音色、語速、聲調來暗示不同的意義。比如,同樣是一個“先生,早上好”,如用不同的語音來表達,那么所傳遞的含義就有所不同。如采用一種平淡的、毫無激情、甚至是很低的音調來表達的,同用親切的、富有激情的、高昂的音調所傳遞的含義就有差距。但很多時候,語音類的禮儀不是獨立使用的,而是同另外兩種禮儀結合發生作用。但正確使用語音類禮儀顯得特別重要。其中應特別注重聲音的獨特功能。首先聲音表達要讓人感到真實、樸實、自然,切忌裝腔作勢,嗲聲嗲氣;其次音量要控制得當,需輕柔時勿高昂,需低沉時勿喧嘩。總之,一般情況下,音量總是以適中為宜,其次音調要注意抑揚頓挫,和諧悅耳。
口頭語類禮儀即通過口頭語言的方式所表達的各種禮儀,即以談話的方式表示禮節。這種禮儀往往最多地被使用在人際交往中,與人相見相談,首先要互相問好,相談結束,要互相道別,這均是通過口頭語言來表達的,故在
迎來送往時,口語類禮儀是最常見的。口語類禮儀表達要注意時間原則、地點原則、對象原則。所謂時間原則,即不同的時間應有不同的口語禮儀。比如白天上班時間和晚會時的口語禮儀就不同,上班時,同事相見問聲好便可,如在晚會上,那么口語禮儀就應相對復雜些,除了問好之外,還可以給予適當的交流。地點原則即不同的地點口語禮儀的表達就應有所區別。對象的原則即不同的人就應有不同的口語禮儀表示。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自然有所不同,同一個國家的人,也可能因年齡、職位等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書面語禮儀即通過書面語的方式表達的禮儀。這種禮儀行為不是直接在面談時表現的,而是在非面對面人際交往時所動用的。書面語禮儀往往通過感謝信、賀電、函電、唁電、請柬、祝辭等禮儀書信形式來傳情達意。書面語禮儀的形式有二大特點:(1)禮節性,書面語禮儀是為了表示一定的禮儀而行使的禮儀行為,所以在交往中,尤其講究禮到情到。禮尚往來,如對方有祝賀信來,你就應有相應的感謝信去,以表示應有的禮節;(2)規范性,書面語禮儀均有一定的規范,什么場合用什么禮儀均有講究。每一種禮儀自身從內容到形式又有其特定的要求,尤其是語言上更有特別的講究,即語言表達要準確、簡練、有分寸。所謂語言準確即表達時要正確、明白、不得有誤。特別要注意各種形容詞和副詞的運用,歡迎詞和答謝詞應有明顯區別。簡練即語言表達應簡明扼要、切忌嗦重復。有分寸指語言表達要適度,既不要傷害對方,又不能損傷自尊心。在語言上表達出情和理的分寸。
身體語言類禮儀
即通過人的身體各部位所表現出來的禮儀行為。人的身體語言包括表情語言和動作語言兩大類。身體語言類禮儀可以劃分為表情語言類和動作語言類禮儀兩種。
表情語言類禮儀指通過人的臉部各種各樣的表情來傳遞的禮儀。人的臉部表情是人世間最豐富多情的一道風景線。一個人的臉部表情包括眼、眉、嘴、鼻、顏面肌肉的各種變化以及整個頭部的姿勢等。人的五官除耳朵無法支配以外,其余皆能通過大腦來隨意地表現特定的情感,比如人的眼睛,是人的表情語言中語匯最豐富的。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能傳達心靈的喜怒哀樂嗔怨,“眼語”就像靈魂的一面鏡子。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在興奮時,他的瞳孔會馬上放大,甚至可以放大到平常的4倍,相反,人們生氣難過時,瞳孔就會縮小。在與人交往時,往往通過“眼語”可以觀察對方是喜歡你、支持你,還是討厭你、反對你。所謂深沉的注視表示崇敬,橫眉冷眼指仇敵,眉來眼去指情人暗送的秋波。
在人際交往中,人的臉部表情是交往時的門面和窗口,通過臉部表情所傳達的禮儀往往是最真切、最直接的。可想而知,一個拉長面孔的人向你連呼“歡迎”,是絲毫激不起你的好感的。可見,在社交場合中,我們應適時地動用我們的表情語言禮儀,為自己創造出更美好的情景。
動作語言類禮儀指通過人的各種身體動作傳達的禮儀。人的身體動作非常多,有手語、肩語、腿語、腰語、足語等等。中國人常用手舞足蹈、措手不及、手忙腳亂、拍手稱快、赤手空拳、搓手頓腳、袖手旁觀、握手言歡等動作語言來表達人的思想行為。在人際交往中,這些動作語言所顯示出來的禮儀含義是非常常見的和有深意的。為此,我們必須了解這些語言禮儀的具體含義。比如人的“手語”是語義最豐富的動作語言,各種場合均少不了“手語”的動用。人們在談話中,借用“手語”來輔助有聲語言難以表達的意義;在談判和演講中,“手語”的動用更為關鍵。人們用手來表示各種各樣的情感。如中國人翹起大拇指表示贊揚;伸出小拇指表示鄙視;在人背后指指點點表示不禮貌等。西方一些民族則把拇指朝上表示“好”,朝下表示“壞”。向上同時伸出中指和食指成“V”字,表示勝利;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形表示“OK”。總而言之,動作語言所表示的禮儀是非常豐富多采的。我們應根據具體場合、對象和時間等來施行這種動作語言禮儀。
飾物類語言禮儀
飾物類語言禮儀指通過服飾、物品等非語言符號表達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意義的禮儀行為。一種是由服裝、飾物、化妝美容等代表的禮儀,一種是通過各種物品代表的禮儀。
服飾和物品作為一種非語言符號,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有意無意地通過服飾和物品傳達著一些特定的信息,或反映社會的精神風貌,或代表著自己的審美情趣,或體現民族的傳統文化等等。這些非語言符號或多或少、或有意或無意地傳遞著社會的禮儀要求和規范,而且在社交禮儀功能上具有很強的演示性。首先,服飾和物品昭示著社會風尚。任何時代的社會風尚均可以在服飾和物品中尋找出它的影子,可以說服飾和物品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和縮影。比如“十年動亂”時期,中國人民是清一色的灰藍色的服飾海洋,在我們父母輩的影集里我們就可以直接采擷到那高度集中的服飾樣本:藍色的中山裝和灰色的春秋衫,對開黃軍裝和白襯衫。在那個時代,這是一種革命的美的標志,同時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人們不愿顯山露水的心理特征。恰恰相反的是,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服飾正如那燦爛的山花和雨后的彩虹,艷麗而又多變。人們不再滿足服飾保暖遮羞的功能。人們從多彩的服飾中重新尋回了失去的自我,人類的個性在服飾中得到了渲泄,社會的風尚在服飾中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位子。其次,服飾和物品是一種情感的象征。每一種服飾和物品均可表達特定的情感。比如宴會上人們穿著晚禮服,婚禮上新娘的禮服,人們在追悼會上穿的喪服,婚禮上送的鮮花和清明上墳時所送的鮮花,均代表特定的情感意義。再次,服飾和物品是一種對美的演繹。誰也不會把不美的衣服披掛上身,誰也不會把不美的禮品贈送給別人。人類在采用或審視某種服飾或物品時,總是因為它本身內在的美而選擇了它,比如醫生的大褂,白色是純潔和無瑕的,這象征著醫生的職業也是崇高的,于是乎白大褂就成“白衣天使”的一種美的標志。
酒宴類禮儀
酒宴類禮儀指通過設宴喝酒吃飯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歡迎的一種禮節。古今中外,以酒宴款待親朋好友已成為慣例。一則通過美味佳肴表達對朋友親人的深情厚意;二是通過宴席上的種種禮儀行為表示對客人的尊重禮貌,以求此后友好地發展互相的關系。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有詩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著名的詩句既表達了王維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也是古代一種送客的禮節,同現代餞行同義。
總而言之,每一種禮儀形式并不是獨立使用的,更多的場合,幾種禮儀形式均是同時起作用的。比如在重大的商務談判中就涉及到迎來送往、會見會談、談判、宴請、致辭、簽字儀式等等環節,其中就包含了語言禮儀、身體語言禮儀、飾物禮儀和酒宴禮儀。
責編:林長春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