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網1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通訊員 龍聞 圖/文)
郭秀葉,86歲。在曾經商貿密集的石碼,秤是商戶不可或缺的東西,好的秤是公道與良心的代表。郭奶奶家的做秤手藝是祖傳的,好幾代人都專注做好秤。在當地,她家的秤是一個標準。平日,郭奶奶就坐在騎樓門前看著秤攤,大大小小的秤都掛在門廊中,如果需要定制那可要花上一段時間。
老騎樓里有太多龍海的過去,直至今日,那里的小吃、老鋪依舊在龍海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
鐘源順,漁具店老板。他所在的老街區曾是入海口的一處商貿魚貨聚集之地,街區與街區之間的交通靠的是小船擺渡。如今陸地已連成一片,傳統的漁具店雖然還在經營,但也都是一些江邊海邊的老客戶。
江耀享,46歲,從父親手里接過烙鐵畫的技藝。用烙鐵畫的大多是傳統故事和圖案,曾經都是手工制作,現在開始用電腦機械制作。在老街開的店面,客源靠的是口口相傳和老顧客的推薦。
蔡開容,67歲,平日里,老蔡白天在店里維修鐘表,賣賣貨,晚上回到新城區的家。“100多年的老屋,每天來這里也是一種陪伴。”
建筑的歷史讓一座城有了故事,而人的經歷讓建筑與城更加不可分離。
在龍海市境內的石碼、海澄、浮宮和白水等鄉鎮保留了較為完整的騎樓建筑,尤其是龍海市區石碼鎮擁有目前閩南地區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騎樓建筑群。
當地俗語“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說的就是龍海石碼城老騎樓的妙處所在。長條形的古街路面不是很寬,騎樓在兩側一字排開,偶然路過一家鹵面店,門前鹵湯料熱氣騰騰,剛出油鍋的五香卷香氣撲鼻,生動有趣的市井生活畫面躍然眼前。
石碼騎樓大都是將傳統的長條形街屋——“竹篙厝”的沿街一段拆除改建而成,街屋密接聯排,形成商業街。而今,保留完整的街區成為一道別致的騎樓建筑群風景,從中依稀可見當年騎樓是何等壯觀。從保留較好的騎樓建筑可以看到,石碼騎樓大多沿用傳統的磚木結構,層數以二三層為多,且多使用傳統的煙炙磚砌成清水壁。騎樓立面裝飾相對繁復,保存了許多煙炙紅磚柱、木板壁、灰泥裝飾燈傳統技法,騎樓臨街屋頂則是采用坡屋頂。
老街內的騎樓,四通八達,相互貫通,保留有“兩橫兩縱”的大街規模,夾以眾多巷埕住房,星羅棋布。大碼頭、甘裳街和炮仔街為“兩橫”,新洲尾、大港乾、打石街,福壽街和西湖路、后街、外市、新行路是為“兩縱”,街市齊整,集中成片。騎樓布局在沿街兩側,樣式大都是前店后廠,或者前店后倉庫,也有一些民居沒有設鋪面,純粹的居家之用。
從清代至今,老街上的建筑敵不過歲月的風蝕,而對于老街的那份情懷卻是龍海人記憶深處最美好的回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