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變好,河邊成為休閑好去處
美麗蛻變:河水變清,周邊村民休閑樂開懷
朝陽鎮登科村內林自然村(又稱內林街),是九龍江北溪水流入九十九灣的“第一村”,是九十九灣的源頭。
這里,河水清澈,空氣中夾帶著一絲青草的清香味道。站在內林街進村的橋上,看著橋下的水流輕快地流動著,岸邊新建的護欄整齊劃一,隨著河水向遠處蜿蜒。河中停著一艘小船,岸上的綠化帶錯落有致,點綴著九十九灣。
岸邊,一名老婦推著一輛載有孫子的嬰兒車散著步。這時,一位村民趕著羊群從橋上經過,羊群一邊嘗著橋邊的青草,一邊在村民的輕輕鞭打下過橋。
雖然這一天天氣有些陰沉,空氣中還有一絲冬日的寒冷,但是內林街九十九灣一派青翠欲滴的景象,反倒讓人覺得春天就要來臨。“此前,這兒淤泥堆積,雜草叢生,河水發臭,沒人敢來這里散步。”村民回憶道,如今,村民一有閑暇,就會聚集河邊,閑聊、散步,好不愜意!
今年70歲的鄭水金老人是九十九灣變遷的見證人。看著眼前的美景,他的思緒回到了上世紀40年代。解放前,九十九灣的水清澈得很,沿岸許多村莊飲用、灌溉都從九十九灣取水。“當時,與外界交流基本靠水路,內林街有個碼頭,每天船來船往,村民的農副產品如糖、糧食、龍眼、香蕉等,都通過船,沿著九十九灣,從內林出發,經過下尾張、翁建,到湘橋,再運輸到郭坑、石碼、海澄、港尾甚至廈門。”鄭水金說,得益于物品運輸交換,小時候的他也經常隨父親到郭坑、石碼趕集,將自家的農副產品賣出去,又買來家里稀缺的物資。“當時內林街繁華得很,300米河道,兩岸盡是街道、公園、店面。”鄭水金說,當時村莊有個石料廠,運石頭也會從此經過,加上石亭鎮的村民都從這里下水,浦南鎮、郭坑鎮碼頭出來的船只也都經過此地,內林街無比熱鬧。其實,內林街以前叫翰林社,后改為內林頭,正因如此繁華,才又了“內林街”的美譽。
不過,20年前,由于長期失管,內河亂搭亂蓋、亂侵亂占、亂丟亂倒等現象比比皆是,一度變成農村的垃圾池、城區的臭水溝、“兩違”的重災區……于是,九十九灣水不再清澈,開始發臭,每家每戶村民只好鑿井水喝。“如今,隨著九十九灣整治工程的開展,淤泥清理了,河道變寬了,水又變得清澈宜人,九十九灣恢復了流通,感覺又回到了以前。”說到這,鄭水金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現在,到九十九灣旁散步,已成為他每天的必修課。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