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設“樓長” 守護家園
近日,我們前往洋坪村采訪,從文化部門退休的村民蕭永洋熱情當起向導。
“我們村子小,總人口不過450人,你們剛才在小路上聽到的那是老戲班,最熱鬧的時候成員就有50余人。他們白天種地,晚上排練,還將民歌‘擔花記’改編為閩劇小調,廣受歡迎。”老蕭邊引路邊介紹,如今不登臺了,老戲友在古樹下一湊,又是一場戲。閩劇班子的戲服和道具還保留著,每年都有專人晾曬、整理,作為文化遺產往下傳承。
“村里的傳統建筑不少,單是古民居就有保護完好的16座、總面積15066平方米。”老蕭告訴我們,村中明清古民居、廟宇、書院、土樓等傳統建筑占了全村建筑總面積的一大半。因洋坪距離城區20公里遠,又地勢險僻,古建筑才有幸存留。
古厝是傳家寶。“保護古厝,是祖輩口口交付的使命,如今還成為一條村規民約:修古厝要專家指導整體修復,建新房得通過嚴格論證,均不得破壞古村整體風貌。”老蕭說,正是這數百年不變之“約”,才有了洋坪村恍若凝固了時光的古樸風采。
“我們16座古厝,有16位樓長,加強保護宣傳和指導、募集資金統一修繕,是樓長的主要職責。”老蕭說,幾十年來,村里的古民居因火災燒毀過幾棟,還有不少被竊的古物,令人惋惜。于是,樓長“出招”,柴火全由房前撤到屋后,各自入庫存放,免招引火;掉落的雕花、被遺忘的牌匾也一一找出,以備修復。
老蕭負責的是蕭奇懷的故居,為統一修繕,他募集了30余萬元,聯系了專業的古建筑修護隊,數日后即可開工。他說,這棟古民居裝修規格高,預計將用時一年、投入120萬元修繕。
近年來,村民自發籌資五六百萬元,加上“美麗鄉村”和“幸福家園”項目資金,洋坪村的古民居保護性修繕已超過80%。待蕭奇懷故居修成,集古民居建筑群、生態田園、耕讀世家的“幸福家園”旅游即趨成熟。
雕梁畫壁 風雅猶存
洋坪古厝,多為文魁房、選魁房,都是就地取材的杉木結構,格局開闊氣派,裝飾工巧華麗。堂前擺花架,屋后有魚池,更有雕梁畫壁。流傳至今的幾盆百年牡丹,每逢花期,總吸引不少文人游客前來欣賞。屋如其人,游走其間,我們感受的不只是當年繁華,還有屋主不拘一格的雅趣。
即將修繕的清代清流縣縣令蕭奇懷故居,有四回廊八書院,是村里最大最氣派的古建筑。撫過“正六品”規格的“壓頂”墻體,跨進廊前長約5米的長條青石刻花臺階,朱顏不改的南洋花磚外墻把陽光揉成花形灑進廳堂,以木、石、銅雕出的各色花鳥魚獸,繽紛入眼。其中一組琴、棋、書、畫的鏤空木雕,立體貼附于左右廂房的窗欞,場景生動,屋主的閑情雅致可見一斑。
“這家主人最寵愛女兒。”老蕭笑指著正堂約13米長的承重木梁上的4只翹首木鳳凰,告訴我們屋主愛女情切。果然,深院中的小姐閨閣,有花廳、美人靠、廂房觀景走廊,小到鏤空柱礎、木雕窗花,都尤為別致精美。最妙的是,主人建房將村中書院設于閨閣一側,讓家中小姐不下閣樓便可接受教育飽讀詩書。
與其隔岸相對的是一座大八扇格局的文魁房。走進大門,老蕭帶我們看主廳瓜柱,那里竟懸附著4把精美的琵琶彈撥器木雕。一場午后暴雨突襲,回廊左右的披榭和腳下的護雨石,將雨幕安然瀉于天井之中。“水簾居”奏響的這曲天籟,該也是當年屋主樂于傾聽的吧。
洋坪自古文人雅士多,這番風雅情致在,無不悠悠滋養著家園、子孫。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