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哲學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核心提示
日前,一場“多學科視野下的兒童哲學研究”研討活動在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舉行,兒童哲學被運用到語文、數學、綜合實踐等多門學科,碰撞出了“思”的火花。小學生究竟是怎樣學哲學的?學哲學對于孩子們有何影響?記者走進學校一探究竟。
□本報記者 曾聰虹 林勁峰 通訊員 蔡國清 文/圖
課堂滲透哲思 啟發學生思辨
“這幅《墨梅圖》構圖清新別致,一枝梅花橫貫畫面,花朵淡墨輕染,乾隆皇帝在畫中題詩,是錦上添花還是畫蛇添足?”在豐澤第二實小六年級四班的一堂《墨梅圖題詩》語文課上,王妤娜老師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在課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有的認為乾隆題詩與詩意畫意相融合,畫格、詩格、人格渾然一體;有的認為乾隆題詩破壞整幅構圖,是畫蛇添足……同學們還各自搜集整理了相關資料,論證自己的觀點。
“辯論是哲學思辨的一種重要方式,它可以啟發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從正反不同角度辯證地看待事物。”王妤娜老師說,這堂課在詩文品析之后,組織課堂辯論,旨在培養學生思維,促進他們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僅是語文課堂,數學課堂也充滿了“探究”和“思辨”的味道。在一堂《分數應用的復習》數學課上,王唯捷老師把“四兩撥千斤”的道理運用到了分數應用題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啟迪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記者了解到,在豐澤第二實驗小學,兒童哲學被運用到多門學科中,開展了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已經初步摸索出一套兒童哲學教學方法,是我省首個將兒童哲學應用到教學中的學校。
內容通俗易懂 遵循兒童心理
“哲學博大精深、晦澀難懂,小學生能理解嗎?”“連老師都一知半解,怎么教給學生?”“學哲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嗎?”面對種種疑問聲,兒童哲學專家、福建師大教育學系主任張榮偉教授表示,兒童哲學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哲學不同,是專門為孩子們寫的哲學,是一門運用于教育中,訓練和發展具有較高水平的、熟練地思維推理和思維判斷能力的學生的哲學,它把蘇格拉底、柏拉圖、孔孟等偉大先哲們的哲學思想簡化到孩子們能理解和接受的水平,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和不同階段的認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富于哲理的故事,運用對話的形式引起兒童的思考,讓他們在集體探究、討論中自己找到答案。
“教兒童學哲學,其根本目的在于教會兒童認識世界和獨立思考。”在張榮偉教授的指導下,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建構兒童哲學教育課題研究的整體框架,以“兒童哲學”教育為中心樞紐,把改革多學科課堂教學,提升兒童思考品質作為重點,將發展兒童哲學專題特色課程為抓手,通過兒童哲學教育的理論體系引領學校課程改革的實施與開展。
播下思考種子 代表課改方向
“我們希望培養的學生不是人云亦云、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而是善學、善思、善于創作生成的學生。”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賴艷梅表示,通過兒童哲學教育,老師在學生心中播下善于思考的種子,引導孩子懂得質疑、猜疑、解疑,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成為一個具有創新思維、創造力的人。
據悉,從本年度開始,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開啟了“全盤整合”策略,整合各學科課堂教學的模式,將學科知識和兒童哲學緊密相連,以“思”為核心主線,開發“主題式項目研究性學習課程”,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兒童哲學理念,開啟兒童在學習中好思、好學、好問的哲學天性,構建獨特的“思”文化特色課堂,為高效課堂服務,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帶來新一輪的提高。學校以“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教育哲學引領發展。
“一切改變從探索開始。學校的積極探索是有益的實踐,從小啟迪孩子的哲學精神、探究理念是很有意義的,代表著新課改的方向。”省教科所基礎教育研究室主任郭少蓉表示。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