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土
粘土打坯,高溫燒制,色如青天,蓋在屋頂上鱗光閃爍,瓦片曾經風光無限,風靡城鄉。然而,隨著新型建筑材料的興起,它逐漸退出了今人的視線。為了記下這個熟悉的物件,筆者百般尋找,終于在冬至節氣前的12月20日,在大田縣華興鄉張墘村發現其蹤跡。
大田瓦片燒制史
歷史極易被書寫者忽視,最熟悉的事件往往最容易被熟視無睹,比如瓦片。自古以來,有哪座房屋建成后不要瓦片擋風遮雨?查遍三明的志書和文史資料,竟沒能找到詳細答案。
大田的手工業和作坊在明清時期有制瓦行業,史料印證:明天啟三年(1622年)四月十一日,雷雨大風,民屋瓦皆飛;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廿一日,大風拔樹,屋瓦皆飛。當地人因地就近生產,用木頭搭建屋架,取粘土燒制屋瓦??墒窃?928年編撰的《大田縣志》里,物產有谷、貨、蔬、果、藥、木、竹、花、草、畜、毛、羽、鱗、介、蟲、礦等16個屬323種,卻沒有留下關于瓦片的只言片語。
瓦坯
制陶和陶瓷業的記載比比皆是,已知在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安溪廟氏在上京鎮溪口燒瓷。稍后的明清時期,有不少來自永春、德化的農民,在奇韜鄉洋地村建窯燒瓷。大田瓷器在民國時期曾銷往福州東城碗行,部分轉銷國外,年銷量20萬件。
據考古發現,大田在4000多年前已有人居住,并且制作了陶器用品。在其后的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早期,陜西扶風出土了當時仰鋪在房頂上的板瓦,蓋在兩行板瓦之間的筒瓦,那時瓦匠用泥條盤筑拍制,厚薄不均,入窯燒制為宮殿建筑局部使用。瓦片先采集土塊,經系列加工塑造成半圓柱形,放在露天下變硬,之后送入窯爐進行長達月余的燒制。其燒制過程分小火燒制和大火燒制,大火燒制不能間斷,需時刻關注火候,最后封閉窯爐悶上一段時間后自然冷卻,瓦片結實輕巧。
話題回到大田。鄉村里做瓦片自古有依山鑿洞立窯,或以土石壘成“雞籠窯”。用牛踩泥,手工制坯,柴草燒制。成品有開磚、條磚、地坪磚、九斤磚、紋磚,土瓦、滴水瓦等。1952年,大田有石灰磚瓦窯35個。1958年縣里創建國營玉田磚瓦廠,“七一鋼鐵廠”附設的紅磚車間和縣建筑公司的磚瓦車間,隨后一同并入,分設3個車間有職工550人,年產爐磚和普通紅磚150萬塊,總產值7.5萬元。1962年磚瓦滯銷。1980年后,鄉村個體磚瓦窯運用白煤燒制技術,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效率提高,從業人數及產量增加。到了1990年,全縣生產磚14719萬塊,瓦4109萬片。及至1992年,有瓦窯43個,產瓦3735萬片。
裝窯
張墘瓦片水火情緣
燒制磚瓦用的粘土俗稱“赤土”,為質地粘重的紅泥土,在大田縣境內儲量大、分布廣,僅1992年就開采了90萬噸。
土質最好的地方在張墘,這個被華興鄉包裹在腹地里的村莊,與德化縣山水連接,地下有豐富的瓷土和粘土。舊鄉政府所在地早興村,在張墘村隔壁,原名蚤卿,因山多草場廣當地人也叫草坑,后來期望早日興旺發達,改鄉名為早興、華興,目前是大田的油茶基地,史上也燒制過瓦片。
張墘多山,紅泥土做的瓦片緊密,挖出的窯不漏氣密封性好。村中原來有瓦窯30個,其中20多個已廢棄,目前還有8個在繼續使用。
“燒制瓦片以家庭成員為主,8月份開始挖土制坯,11月燒出成品,正常情況下一年只燒一窯?!?/p>
剛剛經歷了瓦坯搬運裝窯和燒火、封窯等工作之后的邱元卷,在村里從17歲開始學做瓦,到今年已經31年。他沙啞著聲音指著面前一個瓦窯介紹:“取土在1公里外,以前全部肩挑,現在用摩托車載,放到池里灌水浸泡,租用別人耕地的水牛踩土,泡4天,踩4天?!比藸恐Q爻刈愚D圈,時間長了會頭暈,有時候累得連牛都跟著趴下,躺著就是站不穩。
泥池直徑約6米,堆土高度差不多0.7米,一池的土可以做成一窯的瓦。泥踩透踩熟了,挖出來放在工棚里堆成一處,外面蓋上塑料薄膜防止水分丟失。做瓦片時,邱元卷掰面團似的一塊塊切下,然后用力甩在模具上。老邱以足當手,腳板刮起多余的泥巴填補到不足的角落,滑動游走動作嫻熟。
模具是木板拼裝起來的正方形匣子,內邊長26厘米,也就是瓦片的大小。瓦坯的厚薄可由匣子上的木板上下調節。一把木條折成彎弓,鋼絲弓弦用來切割熟土。瓦匠仔細剔除泥土里夾帶的砂石和雜質,以及沒有踩到位的粘土顆粒,把坯面刮滑了,紙片般一張張整齊疊放,碼成半人高放著自然風干。
瓦坯做好后開始裝窯燒制,之前先修補窯壁。因為窯是人工挖的,但燒了一段時間后都會塌方,所以需要時常維護。窯口留下一個人的寬度和高度,進去約1.5米跨上0.5米高的坎,上面是橢圓形平臺,寬度約6米,最高處3米,底下隔15厘米安放一個邊長20厘米的硬磚,瓦坯就放在這些硬磚上。柴草燒著后的火焰從預留的通道流過,窯內溫度分布均勻,瓦片同時燒熟。
窯口離窯內平臺的空間是燒柴火用的,同時容納草木灰。窯壁烏黑發亮,結晶體像抹上的一層水泥,燒久了硬如鐵板。瓦窯內部呈滴水狀,裝好了瓦坯把窯口漿砌住,瓦坯就在這顆水泡里窯變。
窯口上下部各留一個投柴草用的方形小口,上口邊長25厘米,專門供燒猛火時使用;下口高50厘米,寬40厘米,用于剛開始時燒小火用的。小火燒了3至4天后,瓦坯水分已烤干,大火接著燒5天5夜。瓦匠們輪流看火投柴不能休息,爾后拿磚塊堵死這些口,完全密封12天,將窯頂的3個小煙囪也同時拆除封堵。為了增強密閉性,張墘的瓦窯頂上還砌擋墻圍堰,里面灌滿水,開封瓦窯數天后等里面已經不熱,再扒開窯頂的散熱口,那時的塘水早已干涸。
瓦匠還會在瓦坯裝窯完畢和封窯準備點火前,拿來自家打好的米粿和肉食及果品,虔誠地跪在窯前焚香禱告,祈求窯神保佑瓦片燒制成功,全部產青瓦,沒有紅斑,沒有白點,不能破裂,不能變形。
封窯
走向環保古建筑
“赤土要人工挖,不摻雜,挑選越純的才越好。”邱元卷在窯頂上巡視,他的妻子從摩托車后架上扛下一袋粘土,填到低洼處進行夯打。大嫂用閩南話接茬:“我們這里不像別的地方,用機器燒磚什么樣的垃圾土都用?!彼P者算了筆賬,“租牛踩土花了1000元,自家的窯離公路遠找別人租也要500元到800元,一窯瓦片能燒6萬片,成品率只有90%,全部收入約4萬元,還沒包括沒有土的人要找別人去買土的錢?!?/p>
為了方便外地客戶看瓦片和購買瓦片,村里在1970年代通公路后,大部分的瓦窯都集中到路邊來。瓦匠們在河里撈取細沙,在山腳割茅草,在窯洞外搭帳篷,純手工用柴草燒制的土瓦只此一處在保留堅守,用戶有本地的,但是多數瓦片被德化人買走。
47歲的邱元增是村干部,閑時也跟人一起做瓦片。據他介紹,村里人以前都會做瓦,所有的收入就靠賣瓦片,有3座大山的土被取走后剝了一層皮?,F在,大家惜土如金,自家地里的紅土都留著自己用。
在一邊的同伴調侃。1982年村里開始規模生產,1986年銷售青瓦700萬片,那時100片土瓦賣6元,現在賣到80元?!拔覀兊暮猛炼忌w在了你們住的房頂上,給大家擋風遮雨做奉獻?!?/p>
路邊堆滿了柴垛,菜地的擋墻由廢瓦坯碼成。一路上山青水綠,高大的馬尾松和盛開著白色花朵的油茶樹,密密麻麻地覆蓋著山包。這里的人們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做瓦片雖然需要大量取土,可水土流失卻極少發生,他們在很早以前就懂得邊開采邊治理,誰開采誰負責治理。
認識的高度也許源于祖先的睿智和良俗的傳承。張墘有5個自然村200多戶,村民清一色姓邱。他們過去是否以做瓦片為業不得而知,族譜記載是晉永嘉二年(308年)與林、陳、黃、鄭、詹、何、胡等八姓,從河南光州固始縣攜眷入閩的。先祖邱海三因拒交苛捐雜稅牽連通族,明洪武元年(1368年),百余人慘遭官府殺戮。宋度宗朝的士大夫邱七,致仕后遷張墘建河南堂,至今傳衍30多代。
離開村子時,正好趕上兩位外地來的客戶找邱元增下訂單。他們來自晉江,經人介紹后慕名到現場看瓦片。他們那里正準備修繕古建筑,需要用手工制作和柴草燒制的粘土瓦片,厚度3厘米,要普通瓦片5片那么厚。張墘的土瓦沒有白點和紅斑,并且不會吃水,原始的制作除了能夠保持建筑的風貌,同時可以確保木頭房頂不腐爛。也許,在鋼筋混凝土為主導的建筑時代,只有土瓦這樣的材料才能夠讓建筑存活得更長久,古老文化繼續傳承。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